不要說巴羅,就連柔佛州的特色美食是什麼?我想了半天還是答不出。
我是到吉隆坡生活多年才知道有Johor Laksa這種食物,那算是可以在其他州民面前提起的美食,很可能許多同學沒有嚐過。
不不不,Johor Laksa(右圖)不算是咖哩麵,它其實和新加坡叻沙很相似,用的麵條很像意大利麵(或許根本就是),湯底用蝦米和魚肉敖煮,配料是生的菜豆和豆芽。很陌生吧??
我們通常講的叻沙就是咖哩麵/米粉,在其他州民眼中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一位北馬朋友到柔佛時,聽到Laksa食指大動,但他吃了一口臉立刻沉下去。
“明明是咖哩麵,怎麼叫做叻沙?”
在北馬人眼中,叻沙就是指Assam Laksa,用甘孟魚敖成湯頭,粗米粉燙熱加進古宋葉和薄荷,切絲的大蔥、黃瓜和黃梨,食時加一匙蝦膏,酸酸腥腥的滋味,會令人上癮。
所以他下意識Laksa一定是酸的,在柔佛吃到的叻沙是椰漿咖哩時,他的味覺和腦神經無法配合一致而差點神經錯亂。
我還沒有告訴他,我第一次吃Assam Laksa的時候,差點嘔出來哩!Assam Laksa在南馬人口中,還不是同樣是無法接受的怪東西。
南北馬不但有文化衝突,連飲食也有衝突。
嫁給北馬人後,講飲講食時一定是斗輸對方,北馬美食多得不勝枚舉,加上北馬人嚴重的優越感,什麼自認第一,吃方面更不認輸,每次要舉出南馬獨有美食時就辭窮了。
巴羅又有什麼食物曾經令人回味無窮,或者念念不忘呢?
東西好不好吃,其實是很主觀的。以前認為巴羅找不到好吃的東西,現在想起來覺得大錯特錯,有些東西回去巴羅是非吃不可的。
尤其是一些食物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味道,而是回憶,它對我們而言就是山珍海味了。
我印象中很難忘的味道是“駝伯”的雲吞麵。
小時候住在巴羅青年促進會那條路,駝伯的雲吞麵檔就在後巷子,每次抗議媽媽煮的菜不對胃口時,就會拿個大碗公去找駝伯買雲吞麵。
駝伯的雲吞很像跌進水里的雲朵,裹住香香的肉羹在水中飄呀飄;用火炭烤出來的叉燒很夠火喉。駝伯會用高超的刀法切出薄薄的叉燒片,小時候就喜歡吃這樣的“紙叉燒”。
後來駝伯去世,他的徒女“賣麵嫂”承繼了麵檔繼續賣雲吞麵,但是不管怎樣就是煮不出駝伯的味道。
沒有上課的早上,常常被黃茂寬老師叫去瓊海豐咖啡店(應該沒有記錯名字吧?Correct me if I m wrong)買白麵包。
不知是老板看我否年紀小的關係,總是先泡顧客的咖啡和烤面包,讓我等很久,也讓我有機會在廚房看老板的女兒裹包子和做糯米雞,那一盆醃好的雞肉和豬肉未煮熟已經飄香。有時候叔叔給的麵包的錢算一算還有剩的話,我會自做主張買一粒豆沙包獎勵自己。
白麵包是一整粒帶皮的,老板要用鋒利的麵包刀去皮,再切成一片片,還要擠進一個鐵制的皿器里,放進燒開水的爐子里蒸數分鐘,麵包拿出來時軟得像棉花糖,趁熱塗上牛油即刻和麵包溶為一體,吃進嘴里齒頰留香。
最近回去巴羅時發現拿督歐有一家咖啡店有賣這樣的蒸麵包,堂妹硬要拉我去吃,我從夾著牛油咖椰的蒸麵包中找到似曾相似的古早味。
一家人吃了好幾碟,讓老板看傻了眼。
因為時間關係下回再續,希望同學們提供一點資料,你們的回憶中,是否有很難忘的家鄉味,還是你的記憶根本沒有味道???????
我們通常講的叻沙就是咖哩麵/米粉,在其他州民眼中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一位北馬朋友到柔佛時,聽到Laksa食指大動,但他吃了一口臉立刻沉下去。
“明明是咖哩麵,怎麼叫做叻沙?”
在北馬人眼中,叻沙就是指Assam Laksa,用甘孟魚敖成湯頭,粗米粉燙熱加進古宋葉和薄荷,切絲的大蔥、黃瓜和黃梨,食時加一匙蝦膏,酸酸腥腥的滋味,會令人上癮。
所以他下意識Laksa一定是酸的,在柔佛吃到的叻沙是椰漿咖哩時,他的味覺和腦神經無法配合一致而差點神經錯亂。
我還沒有告訴他,我第一次吃Assam Laksa的時候,差點嘔出來哩!Assam Laksa在南馬人口中,還不是同樣是無法接受的怪東西。
南北馬不但有文化衝突,連飲食也有衝突。
嫁給北馬人後,講飲講食時一定是斗輸對方,北馬美食多得不勝枚舉,加上北馬人嚴重的優越感,什麼自認第一,吃方面更不認輸,每次要舉出南馬獨有美食時就辭窮了。
巴羅又有什麼食物曾經令人回味無窮,或者念念不忘呢?
東西好不好吃,其實是很主觀的。以前認為巴羅找不到好吃的東西,現在想起來覺得大錯特錯,有些東西回去巴羅是非吃不可的。
尤其是一些食物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味道,而是回憶,它對我們而言就是山珍海味了。
我印象中很難忘的味道是“駝伯”的雲吞麵。
小時候住在巴羅青年促進會那條路,駝伯的雲吞麵檔就在後巷子,每次抗議媽媽煮的菜不對胃口時,就會拿個大碗公去找駝伯買雲吞麵。
駝伯的雲吞很像跌進水里的雲朵,裹住香香的肉羹在水中飄呀飄;用火炭烤出來的叉燒很夠火喉。駝伯會用高超的刀法切出薄薄的叉燒片,小時候就喜歡吃這樣的“紙叉燒”。
後來駝伯去世,他的徒女“賣麵嫂”承繼了麵檔繼續賣雲吞麵,但是不管怎樣就是煮不出駝伯的味道。
沒有上課的早上,常常被黃茂寬老師叫去瓊海豐咖啡店(應該沒有記錯名字吧?Correct me if I m wrong)買白麵包。
不知是老板看我否年紀小的關係,總是先泡顧客的咖啡和烤面包,讓我等很久,也讓我有機會在廚房看老板的女兒裹包子和做糯米雞,那一盆醃好的雞肉和豬肉未煮熟已經飄香。有時候叔叔給的麵包的錢算一算還有剩的話,我會自做主張買一粒豆沙包獎勵自己。
白麵包是一整粒帶皮的,老板要用鋒利的麵包刀去皮,再切成一片片,還要擠進一個鐵制的皿器里,放進燒開水的爐子里蒸數分鐘,麵包拿出來時軟得像棉花糖,趁熱塗上牛油即刻和麵包溶為一體,吃進嘴里齒頰留香。
最近回去巴羅時發現拿督歐有一家咖啡店有賣這樣的蒸麵包,堂妹硬要拉我去吃,我從夾著牛油咖椰的蒸麵包中找到似曾相似的古早味。
一家人吃了好幾碟,讓老板看傻了眼。
因為時間關係下回再續,希望同學們提供一點資料,你們的回憶中,是否有很難忘的家鄉味,還是你的記憶根本沒有味道???????
文:曉虹
我第一次吃北马laksa,有种上当的感觉。点了之后,才发觉“货不对办”,吃第一口的感觉是“吃牙膏!”妈呀……
ReplyDelete我和虹探访李秀霞副校长时,她的长子乃海问我,为什么不办个巴罗嘉年华,我说嘉年华留给我的老同学吧。说起来,我真的不懂得介绍巴罗美食,因为我对食物没太大要求,童年家贫,有时会饿肚子上学。记忆中的老家,确实是没有味道的,不过,那份家乡情从没在记忆中淡化,那依然是我成长的好地方。
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