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5, 2009

旧照片·新记忆




回到老家,最神圣的任务是找出旧照片,看看今天的你我有多大改变呢?
我的注册商标再次刷新记忆,当年和虹在马华公演时的“小舞女”造型不错吧!
初到巴罗执教的谭赛云老师好美啊~
如果你找得出当年的汉忠,就知道他的变化有多大~

后记:
答案就在这里。
依谭老师的要求写出上面两图的人名,包括两位学姐。其实有四位是我记不起名字的,有待其他同学补充。
女生图:(上排左起)陈燕玲/陈美娥(姐妹);(中排)XXX/XXX/卜金珍;(下排)晓虹/吴莉莉/廖兰香/王亚燕。
男生图:(上排左起)伍光生/马杰明/刘招祥/杨伟明;(中排)傅金财/刘春祥/李汉忠;(下排)黄兴/李木星/XXX。

Wednesday, December 23, 2009

你是誰?

一年沒有見面的朋友,都覺得我改變很大。 失去聯絡幾十年的老同學,看到我時都會頓一下,不敢直叫我的名字。
所以數十年沒有見面的同學覺得我和小學時判若兩人,是可以理解的。
榮隆、慶財和偉明見到我時好像見到陌生人,還楞了一下。
榮隆沒有太大變化,和唸中學時的樣子差不多;慶財除了有了白髮之外,樣子也還在;偉明可能是太久沒有見,腦海中只有他小學時的樣子,見面時叫不出他的名字,希望他可以諒解。
其實每個人都在改變,像漢忠,我同樣告訴他:“路上遇到你一定認不出來。”
升懷還好,他的大眼睛和黑皮膚注冊商標還在,近看遠看還認出得是我們的老同學。
珍沒有太多變化,除了剪了辮子脫離滿清,當年輪廓還很清晰,芩也沒有改變太多,只是大家都覺得她長高了。
其實芩小學時候跟我和珍一樣,都是短冬瓜,她是上了中學之後不知是不是吃了太多花生,一下子拉拔起來,有一副令人羡慕的身高。
所以印象仍然停留在小學階段的同學,看見芩的時候,都會摸不著頭腦,怎麼會長高哩。
歲月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它分配給每個人的時間是一樣的,不多不少,不長不短,就看各人怎樣在它給的時間里決定目己的人生。
對老同學來說,我的際遇比較特別吧。
那天在肥佬蟹,升懷出其不意的說了一句:“那里會想到我們的同學會跑去唱歌……。”
是的,我很少在同學面前唱歌罷,最多就是被李秀霞老師拉去和珍拍檔當“明珠姐妹”,在馬華和學校的活動唱唱跳跳。
我們還不是想不到,升懷也是歌星。
其實我自己也想不到的,是當個新聞從業員吧,而且一做就做了廿多年。
大家的際遇都不一樣,只是有點奇怪,為什麼我們大部份同學都跑去從事跟車有關的行業。可能下一次,大家可以談談入行經過,應該是蠻有趣的事。

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學習長大

1219的生日,過得很不一樣。
物非,人非,事事休。
生日那天一早說好是屬於女兒的。
她很闊氣的要請我吃大餐。原本講好吃日本餐,後來想到我前一天才到shushi zamai,她提議吃意大利餐。
在Italino,女兒點菜時很有架勢,手指頭在菜牌上好像滑鼠──這個這個那個那個。
我告訴她,我們兩人都是小胃小吃,叫這麼多,吃死咱們。
“就算吃不完,我也不在乎花這些錢。”
這邊要提一下,否則大家會以為這個媽媽太無良,連小孩子一點點蓄儲也要吃掉。
我女兒今年十四歲,非常早熟,已經出來社會兼職。她在火鍋店里打工,這個假期做足一個月,收入可能比一些藍領還好。
女兒是money face,立志要在廿歲時買一輛bmw。她說自己是做生意的料,已經很清楚將來要走的路。
話說回來,女兒跟我的關係,亦母女亦姐妹亦朋友。我們可以為了一點小事斗嘴,為了選冰淇淋的口味也鬧翻,跟她一起shopping時,對她又愛又恨。
她是我的時裝顧問,亦是我花錢的源頭。
生日那天,被她拉進coach名牌手袋專賣,結果,她和售貨員一唱一和慫恿我花大錢,手頭竟然向外彎。
那名長得俊俏的售貨員把一個限量發售全馬只有四個的手袋掛在我身上時,女兒在一邊猛說好看,推銷員見我猶豫不決,使出一道狠招:“唉,妳後面的安娣正在盯著妳手上的包包,妳放回去的話,我包她馬上搶去!”
女兒在一邊拼命點頭,我最後失去理智,像《紅粉俏佳人》其中一幕,手一揮說聲“買!”女兒拼命鼓掌。
售貨員把手袋包得美美時,女兒和他閒聊:“你知道為什麼我叫媽咪買它嗎?因為我知道以後就是我的啦!哈哈哈!” 
這就是我女兒。
雖然說好這個生日要好好打賞自己,但是想到買包包的錢,心還是淌血,女兒勸說:“妳應該這樣想,可以買到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東西,是一件開心的事!妳錯過這個機會,未必有下一次。”
對她來說,錢可來可去,要賺錢,也要會享受錢所能帶來的快樂;是的,錢不用的話,它在銀行戶頭里只是一個數字。
今年對女兒來說,是密集學習成長的一年,她必須比別的孩子承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在人生的路道上,她必須比別人走得更辛苦。
我看到女兒迅速的長大,我也從她身上學習成長……
文:曉虹

Friday, December 18, 2009

清朝与北国



在老同学的记忆中,我的标志不外是辫子。
那天,升怀一见到芩就说:“你怎么长高了?”我们才惊觉,老同学当中,有些真的好几十年没见,像汉忠,就是在我们的记忆中淡化的一张脸,幸好我在年头就见过他了。而升怀呢,他说:“我们没隔那么久,还记得有次你从外地回来,走路回家时,我们载了你一程吗?”
我这才想起确实有那件事,当时他和余觉惠同车,两人都没多话,觉惠是全程沉默的,专注驾车,是升怀在主导话题。旧事重提,升怀的结语竟然是:“当时我就知道,清朝已经过去,迈向共和了……”
此话一出,虹和芩捧腹大笑,我一时接不上话,也只能笑。
是的,到Batu Pahat念高中之后,我开始“解放”了。我曾说过,辫子是我对婆婆忠诚的象征,自小就是婆婆替我绑的,我不敢轻易解开这个“情意结”,直到走出家门,走出婆婆视线,觉得辫子好土,才从扎马尾等逐步解放,不过,底线依然是绑起头发,整整齐齐见人。
升怀的形容词真绝。不过,他唱完了“清朝”之后,我回敬他的是“北国”。
话说唱歌经验丰富的升怀,连日语歌也学会几首,由于时日太久,一时无法记得歌词,刚好我点了一首山口百惠的旧曲,不但有日文,还有英文拼音,他觉得很棒,要我找一找“北国之春”的版本。
可惜K歌目录中,“北国之春”全都没有英文字,他又看不懂日文,只好等到副歌的部分,才大声高唱:
“啊,故里へ帰ろうかな、帰ろうかな(Furusato e kaero kana, kaero kana)…… ”
唱了整晚,从华语、福建、英语到日语歌,升怀唱得声嘶力竭,差点失声。最后他问我和芩,他唱得好不好。我们拼命点头说:“很棒!很棒!”
“有没有一首歌会让你想起我呢?”他唱完周华健的歌,得意洋洋地问。
“有,北国之春!”我们不约而同地回应道。
这回,他差点晕过去。

(珍)

Sunday, December 13, 2009

他們真的來了

星期五之前接到升懷的sms,說要上來吉隆坡和我們吃飯。
老同學這次來真的,我原本一早有了約會,但左思右想不能夠讓老同學覺得我們“三缺一”沒有誠意,於是把約會推遲到九點。
不過那天為了當女兒的司機,還是遲到了,抵達肥佬蟹餐館,升懷、漢忠、珍和愫芩已經對著滿桌子魚蝦蟹大快朵頤,大家好像吃團圓飯一樣,像是才幾日沒有見面,沒有陌生感。
說真的,如果路上和漢忠相遇,我應該會把他當成陌生人,畢竟大家卅幾年沒有見面,也忘了長成什麼樣子;升懷嘛,雖然面目全非但輪廓依舊在,還是可以認得出來。
我們談起小學的華文課本。
升懷說,一年級的華文課本是這樣的:一圖畫故事,二圖畫故事,三圖畫故事,爸爸早、媽媽早....
咦,我會倒背如流的一年級華文課本內容不是這樣的,而是:人口大小日月水火豆瓜果菜。
珍也支持我的看法,但愫芩站到升懷那一邊。“我們從來沒有讀過這樣的華文。”
不可能吧?這本書的內容我記了幾十年,別告訴我記錯了。
大家爭了一輪後才得到結輪;我和珍讀的是幼稚園課本,升懷和愫芩記的是小學一年級課本。因為我和珍都有上過幼兒園,所以人口小大確定是幼稚園的書本。
雞毛蒜皮的事,讓我們跌入回憶里而笑了老半天。
飽飯之後,大家還去了唱k,因為約會的關係,只能匆匆唱了兩首歌曲獻丑,希望老同學不要介意,我退出江湖之後,已經不再在陌生人面前唱歌,這兩首歌就當作見面禮,如果有機會的話,好好唱給你們聽。

文:曉虹

欢聚

1211,升怀(上图左)和汉忠(上图右)信守承诺,来到PJ请我们吃肥佬蟹。我和芩抵达餐馆时,天空突然洒落豆般大的雨点,我们笑说:“请客的人太吝啬了!”
他们哥儿俩的感情很好,汉忠特地从新山载了升怀来这里尝美食,点了鱼虾蟹等,摆满圆桌,我们边聊边等虹,这时汉忠的太太突然出现了,原来他们夫妻俩的口味一致,分头跟朋友来PJ,却在这里不期而遇,“撞见”我们的小聚。
身为专业主妇的芩,此刻却发挥了专业记者的潜能,追根究底,详问两位老同学的近况,升怀小心翼翼的,一边回答一边东张西望,惟恐隔墙有耳。
要是把“专访”内容写入部落格,点阅率肯定会飙升。
虹最后才出现,当天还为了聚会而推迟晚上的约会。我们吃到最后,桌上还剩下一些佳肴,感觉好浪费,不过也感受到汉忠对阔别多年的老同学的心意,我们在此鸣谢,希望其他同学以他为榜样,哈!
吃饱之后,我们续摊去唱K。距离虹的约会时间还有半小时多,所以我们特意要她唱几首歌,让我们重温她的歌声。其实虹曾发过3张专辑,除了第一张的“下班的路”,其他的我们都不记得,当她在卡拉OK厢房开腔时,果然是职业水准。
跟着,升怀也唱了,从华语、福建、英语到日语歌,唱得真情流露,感动天、感动地。
难得老同学当中的“双黄”有如此专业水平,我们建议明年新年聚会时,请双黄为老同学唱歌,这是新年聚会的卖点,门票要卖贵些,顺便找几个赞助商,让大家吃喝听歌之余,也有机会抽幸运奖什么的。
巴罗的老同学,别继续沉默,一起来办好明年的聚会,把30多年不见的,统统找来吧!

(珍)

Tuesday, December 8, 2009

女儿的生日愿望

女儿(上图右2)昨天生日,我们循例买了生日蛋糕,让她吹蜡烛、许愿。她十指紧握,很认真地许了今年的愿望,我取笑她道:“今年的愿望是希望去年的愿望成真吗?”
去年,她的生日愿望是比妈妈高。其实,我经常嫌弃自己长得矮,在报上看到一整排人的合照当中,最矮小最不起眼的那个往往是我,我也常怀疑长女是试验品,因为接下来的弟妹,都比我长得高。
没想到母女同心,女儿也经常嫌自己矮,在家拼命跳绳却不见成效,直到前阵子,我带回一个好消息,她最先跳起来说:我要去看中医!
话说1113新闻奖颁奖礼那天,陈顾问如常地带着妻小到现场筹备,我见到他的小儿子时,忍不住好奇地问:“你吃了什么东东,居然一下子飙得这么高?”
陈顾问告诉我,小儿子是吃了中医的几贴药,就这样挣脱地心吸力,往上飙高。说起来,他家老大长得又高又壮,小的却又矮又瘦,也许是体内有高个子的基因,一经中医的妙手,果然飙高了。
我回到家里,把这件事说给另一半听,建议他带一对儿女去看中医,因为那位中医就近在我们家附近,我们都曾在那里看过病。
“我要、我要,我要长高……”女儿兴奋地道出心声。去年的生日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她唯有另觅途径,而中医能助长高的消息,真是及时雨。
后来,她就跟着爸爸去看中医了。起初医生看了她一眼,很不以为然道:“14岁,也不是太矮小嘛。”旁人插嘴道:“你看她爸……”医生转头看看另一半,“哦”的一声,似乎相信女儿基因里会有“高”的成份,开始着手为她疏缓筋骨。
如今女儿每天服用预先煎好的中药,隔天就让中医在她身上敲敲打打的,活像挨揍,不过她满怀希望,在失效一年之后,长高的生日愿望能够在今年内落实。
问她:“要是高过头,没人要怎么办?”她很痞子地回应道:“找个190的。”我提醒她前阵子电视上出现过全球最高的人,代价是“膝盖无法负荷全身重量而长期疼痛”。
要是吃了药还是长不高怎么办? 我又问。
没关系,只要高过妈妈就OK啦!她轻松地说,令我气结。
今天无意中跟女同事提及,她居然也兴致勃勃地追问:“我女儿21岁了,能不能长高?”
我说我不清楚,等女儿去复诊时,叫她问一问医生吧。
“我女儿经常埋怨说,她哥哥长得这么高,为什么我把她生得那么矮。”同事叹息道。
“到底多矮呢?”我很好奇,因为这位同事比我高呢。
“比我矮一点点,她说至少要比我高……”。
原来天下的女儿都是一样的,再矮也不能矮过妈妈。唉!

(珍)

Monday, October 26, 2009

我们在修行

从呱呱坠地那刻开始,我们注定要走这段人生路,注定要修行。
最近工作上压力不小,三番四次告诉自己要化解掉,却一直耿耿于怀,放不下。
我很注重工作绩效,自认做不好的,我不会接,不是言听计从的那型,不过,一旦接下,一定要做好。可是现实环境不容许,我只有不断的斗争,对外对内斗争,对外是理所当然的,对内,是内心挣扎,不断省思应该去改变环境还是改变自己。
同样的活动,数年前与今日相比,人手严重短缺,做出来的成果是令我失望的,因为我的要求高。
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气馁地想:干吗要求这么高?过过日子不就好了吗?
转念一想,不行,还是认真做下去。
人生,就是这么矛盾。
继续修行。

后记:
这是前阵子的草稿,居然还留在草稿箱里,反正最近没写稿,就让它登场献丑吧。心情会变,有些心情周而复始,不容易摆脱。前阵子的修行完成了,丰收呢。

Thursday, October 15, 2009

来兴: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位老同学早在4月22日就已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要不是被愫芩发现,相信没人察觉。我特地将他的短文转贴于此,不让他“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时希望他再来,支持老同学共同拥有的部落格~(珍)

详文如下:

嗨!老朋友,我来了!!!

所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是这样的情形了。

对不起,这么久才回复你们。我是在孝成的催促下才硬着头皮进来写写东西。一半也因为我是其中一个发起人,不写点东西好像对不起大家。

本来我是想有了这部落格后,大家可以聊聊天有点联系。但可能在时间上的不联续,工作性质不同,工作领域不同,所以难免在联系上有点困难。但记得四十六年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大家都没有联络,总觉得有点不足,有点失落感,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尽量抽点时间上部落格聊聊天。

孝成非常有心,他本身对电脑又不通,所以不断的提醒我一定要进部落格写东西,要不然要和我绝交(开玩笑)。

进入部落格时,看到你们的文笔都那么好,我还有点犹豫不决,因为自己的文笔都不是很好。我只擅长写报告、做记录,和一些公式化的记录还可以。但要写像你们一样的文笔我想还要一段时间。

今年农历年初一见到部分老同学,心里感慨万分。全部同学都能记得,除了志良以外,因为他的变化太大了,但基本上还记得他的样子。可能我读过下午班和早上班能记得上午班和下午班的同学。我希望明年的聚会会有更多老同学回来聚聚。

你们说要探望谭赛云老师的事,伟明非常有兴趣,他很想探望谭赛云老师,因为当年她非常照顾他。如果成行的话,希望能联络他。

你们说要探望李秀霞副校长的事,结果如何,孝成想和你们一起去。如果时间允许我会和你们一起去。好了不写了,夜了。以后继续。

来兴
April 22, 2009 11:25 PM

Wednesday, October 14, 2009

鸟花·鸟人

图说: 绿色的小鸟花,你看见了吗?

我不是在说粗口!
从马六甲州马接峇鲁新村回来,带回了小鸟花的故事,引起编辑组同事的好奇,上网查找了之后,大家指着电脑荧幕小声说、大声笑,“鸟”声不绝,有人忍不住问:“你们在说粗口吗?”
据说小鸟花源自印尼,马接人引进新村之后,村民竞相培育,原本粗生粗长的,在本地及外地爱花人的追捧之下,身价腾涨,从矮矮的几公分数令吉到花开枝叶茂密的数百令吉不等。
编辑组同事跟甲州办事处主任联系,要求我在嘉年华结束之后,将她们预订的5株鸟花载回总社。那些鸟花,就这样伴我走过夜黑风高的归程。
抵家门时已是夜深,为免鸟花闷死,我将它们搬下车,跟家里的盆栽并排而立。翌日补假睡到自然醒,见妈妈为它们浇了水,连忙澄清说是代同事买的。妈妈哦了一声,没说什么,倒是另一半问:“怎么没买给自己的母亲呢?”
老实说,办事处主任问过我,我想也没想就回拒了。我自认是摧花辣手,半年前在办公室放了10株嫁接仙人掌(Grafted cactus),结局是一株接一株枯死在我眼前,所以我的爱花哲学是:欣赏就好,不要去动它。
另一半接着说:“你从没想过自己的母亲和妹妹都爱种花吗?”
为了鸟花被“鸟”,真不值得。隔天回到办公室,悄悄问那位托我买鸟花的同事,原来是两人分享5株,我连忙要求保留一株,免得背上“不孝”的罪名。
那晚,又到滨海区开会,回家已是午夜12时,没机会跟妈妈说话。翌晨将“好消息”告诉妈妈,她趋近一看,大叹一声:“这么多棵,你怎么偏偏选中这一棵?”
看吧,捧着鸟花的下场,不是被人鸟,就是鸟人!
图说:这不是小鸟花,居然也长得“鸟鸟样”,哈!
后记:
明天起再度接受专栏的考验,每双周的周四,我的专栏会出现在本报《言论版》,同学们多多支持,也欢迎批评指正。
(珍)

Saturday, October 10, 2009

边笑边译·自嘲像傻瓜

前言:

芩很热心地找来了臼井仪人的照片,问我这是不是本尊。其实我已经看到他的照片了,只是懒得再补正。芩也很好奇我的专访内容,所以我将有关报道转贴于此,为自己和小新宣传一下。(珍)

转贴文章

小新喪父(上篇):

她自嘲像傻瓜‧邊笑邊譯《蠟筆小新》中文版。

“我第一次聽說《蜡筆小新》時,惡評如潮。”她是大馬中文版《蜡筆小新》的譯者之一,曾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翻譯了第6集至32集的《蜡筆小新》,翻譯了20多本大馬中文版《蜡筆小新》,却從不知道作者的真正面目,在臼井墜崖後,她才從新聞照片中看到臼井的面貌。
小新爸爸臼井儀人生前作風神秘,甚少公開露面,他的葬禮也是貫徹低調,沒有遺像,也沒有牌位,只有擺設花朵。

《蠟筆小新》是日本已故漫畫家臼井儀人的一部非常有名的日式漫畫和動畫,今年9月11日,漫畫作者臼井儀人失足墜崖送命,令人惋惜,而此漫畫亦成為未完成之遺作。
風靡世界的《蠟筆小新》譯者無數,本報這次特別請來了大馬中文版其中一名翻譯者,細說她當年翻譯《蠟筆小新》時的苦與樂。
“這種漫畫簡直就是教壞小孩嘛!”
“哎呀!蜡筆小新是甚麼東西啊,真是意識不良!”
1994年,擔任編緝的她(現職業務發展經理)耳聞如潮般的惡評,那也是她第一次聽說《蜡筆小新》這本日本漫畫。
這本漫畫在日本流行4年後,日本雙葉社正式授權中文版權到馬來西亞,一位從報界投身漫畫社的前輩將新鮮出爐的《蜡筆小新》帶來報館,向報界朋友推薦這本漫畫時,大家的反應平平,待前輩離開後,大家開始批評這本色色的漫畫。
這類負面評價只屬冰山一角,事實上《蜡筆小新》登陸大馬初期,亦引起社會爭議,漫畫主角是名濃眉大眼,看似單純的小孩,但是思想及言行被指猥褻兼“教壞細路”,這到底是成人漫畫還是兒童漫畫?答案是大人小孩都愛看。


將小新當成自己孩子
對日文有濃厚興趣的她在日本文化中心苦讀日語多時,並考獲“日本語能力試驗”一級文憑,奈何當時大馬尚不盛行日文,雖有一技之長卻無處發揮,剛好《蜡筆小新》前譯者呈辭了,那位前輩便邀聘她將日文版《蜡筆小新》翻譯成中文,難得有機會學以致用,她便接下這個工作。
接下來的2年多,她在報館工作之餘,下班後才抽空做翻譯,才讓第6集至32集的《蜡筆小新》陸續在大馬面市,然而躺在沙發、手捧漫畫、看得津津有味的小新迷們,有多少人知道譯者是何人呢?
回想起做翻譯的日子,她不禁哈哈大笑,自嘲像個傻瓜,“翻譯是辛苦工作,但是我卻是在邊笑邊譯的情況下完成工作,小新這人太好笑了!”
“雖然我只是譯者,但我將小新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每逢新一集出版,我一定會買一本,重看一次,再笑一次。”
身為譯者也是一位母親,她面對角色矛盾,集調皮、可愛,及“鹹濕”於一身的小新令她又愛又恨,她說,身為一位譯者,翻譯《蜡筆小新》讓她深入瞭解日本社會及文化。作者臼井儀人曾畫過這麼一則:日本小學有高年級生帶領低年級生上下學的文化,避免上下學途中發生意外或拐帶事件,通常,六年級生會帶著三年級生。
由此可見日本維持治安安寧的制度。


不明含意求助日語教師
她表示,漫畫中有許多象聲詞,是日文字典及課本查詢不到的,教她難以理解,比如小新愛作怪,常作勢放屁,但是她不懂日文“屁”的意思,只好打電話向旅馬日語教師太田陽子求助。
陽子老師費盡唇舌去解釋這個“屁”字:“這是……每個人都會發出的聲音,撲嗞……”惟她仍一知半解,依稀聽到話筒的另一邊傳來狂笑聲。
她續說,臼井儀人總在愛脫褲子的小新身上描繪出一隻“大象”,起初她不明白含意,在陽子講解下,才知道大象有暗喻“男性性器官”或“露寶”之意。
“呆瓜”、“笨蛋”是《蜡筆小新》最常出現的名詞,東京標準日語發音是“Baka”,大阪人就罵“Aho”,漫畫中因地方不同而出現的不同發音或是方言,起初令她產生混淆,但也上了一課長了知識。


赴日發現帥哥編輯真有其人
1995年,她參與日本新聞協會舉辦東南亞記者研修活動,她一心想與臼井儀人見面及做個訪問,在當局安排下到雙葉社,可惜作风低調的臼井不願接見。
雖然她與臼井緣慳一面,但也不無收穫――她發現了一個秘密。“當時臼井不願見我,出來接待我的是《漫畫週刊》總編輯本多健治及一位帥哥編輯染谷誠。”
她說,《蜡筆小新》常出現一名不停催稿的帥氣編輯,同樣也叫染谷誠,原來這個漫畫角色在現實生活真有其人。
“我忽然想起書中也有一名知名度不高的漫畫家儀井臼人(名字靈感來自作者臼井儀人)經常無法準時交稿而裝病拖稿,原來臼井有意無意中在漫畫裡反映了自己的生活。”

臼井在漫畫中反映生活
染谷誠告訴她,雖然《蜡筆小新》賣遍東南亞,但是臼井最大的遺憾是漫畫內容無法原汁原味地呈現給讀者。
“由於文化及語言的差異,日本人的尋常笑料,港台馬泰地區的讀者未必有共鳴。”
她舉例說,漫畫中小學生唱的是日本童謠《四季歌》,但是大馬沒有四季之分,孩子們未能身同感受,因此她翻譯時換成《两隻老虎》及《泥娃娃》,而台灣則換成《大象之歌》。
臼井沒有設立粉絲俱樂部,十分抗拒媒體,別說她這位來自大馬的新聞從業員,連日本媒體也沒機會與他做訪問,除了工作伙伴與家人,鮮少有人知道他樣貌,因此臼井墜崖身亡後,媒體大擺烏龍,將藝術家黑田征太郎的照片誤植為臼井儀人。


臼井墜崖才揭真貌
臼井登山失蹤的消息傳開後,她感覺像是好友遇難,憂心忡忡,天天追蹤新聞。
“當新聞證實臼井墜崖後,我才從新聞照片看到臼井的面貌,我感覺很難過。”
她說,雖然臼井的漫畫內容意識不良,但是她相信一名愛登山愛攝影的人一定十分熱情及熱愛生活,“色迷迷只是臼井漫画的表面,其實他是想表達日本人的生活形態。”
由於工作忙碌及盜版漫畫猖獗,她翻譯20多本《蜡筆小新》後,就結束了這份兼職,惟她內心總充滿遺憾,偶爾也會重翻這些漫畫,細嚼回味過去點滴。
“我最大遺憾是不能看到小新長大,《蜡筆小新》面世19年,小新一直保持5歲模樣,這是漫畫人物的悲哀,為了討讀者歡心,他們絕對不能長大成人。”


研究“新學”探討《蠟筆小新》學問
所謂“金學”是研究金庸武俠小說的學問,她研究的是“新學”――探討《蜡筆小新》的學問。
她認為《蜡筆小新》是兒童不宜的漫畫,對成人而言是趣味,小孩則會學壞,小新在小雞雞上畫上大象,成天色迷迷地盯著女孩子、掀開女生裙子及說話懶散的語氣,小孩都愛模仿。
她說,小新對待暗戀對象奈奈子小姐,總是禮貌有加,對待媽媽卻很狠心,“尤其他罵媽媽腿粗、平胸,這是對女人最狠的批評,每當我翻譯這一句話,內心也會難過。”
她的女兒在小學時期也常閱讀這本漫畫,但是她沒有阻止,選擇在旁解釋甚麼是好和壞,“現代的兒童很多機會接觸媒體,因此個個都人小鬼大,大人覺得親吻鏡頭是兒童不宜,小孩卻認為大人們大驚小怪。”
那她最喜歡漫畫中哪一個角色?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有胡渣、在人妖酒吧上班的變性人蘇珊小雪。”
她分析道,人妖酒吧是日本文化的一種,臼井描繪出變性人被歧視、淪為大眾娛樂工具的慘況。
“結束高壓力工作後的男人在書店看黃書、大學落第生四朗拚命啃書,可惜年年名落孫山也是日本社會常見現象,其實臼井也是同情弱勢一群。”
她認為,臼井帶出的背後意義是大男人心態──男人及男孩內心皆好色,卻羞於啟齒。


附录:《蠟筆小新》主要角色
‧野原新之助——5歲,故事中主角,外表是問題兒童,他喜歡作弄母親和妹妹,又喜歡把“小弟弟”化成大象,不穿褲子在街上走.又會一個人玩扮無尾熊,大便等令人摸不著頭腦的遊戲。喜歡見到美女就搭訕。
‧野原美佐惠——小新的母親,小新很不滿意美佐惠的身材,平胸大屁股。美佐惠是個愛貪小便宜的家庭主婦,有著一般家庭主婦的特質,虛偽和愛講是非。她對付小新的招式是無敵電鑽,有時用恐嚇的手段──濕吻來恐嚇小新。
‧野原廣志—主角小新之父,是典型的打工仔,好色又懶散,而這些更是經常被小新譏諷他升不到課長的原因,但他熱愛家庭,對家庭有承擔力。
‧野原葵—1歲左右,是一個不可估計的小女生,極度喜歡美男子,如果是廣志或小新餵奶的話,他們要帶上李察基爾的假面具。
‧風間徹—小新的同學,家境富有,屬中產階級人士,有禮貌,知道的東西很多,聰明又乖,可惜從小就失去純真的童年。常被小新騷擾,對小新的舉止行為總是忍無可忍卻又沒有甚麼辦法。

Saturday, October 3, 2009

中秋节快乐

今天是中秋节,月圆人团圆,跟老同学聊聊这几天的中秋活动。

(一)9月27日:中秋嘉年华
报社跟别人联办的嘉年华,地点就在芩和虹的住家附近,所以我约了芩及几位同事、朋友去逛,而我的神圣任务就是摆摊位卖报纸。
看档口之际,先后见到芩一家人,以及带着两个外孙女的虹妈,更难得的是芩上报了。
当时记者正好寻访参观者,我指了指芩,她就这样上了夜报。翌日阅报,我和她的照片同时刊在雪隆版~

(二)10月1日:中秋晚会
在中国欢庆60周年国庆的大日子办中秋晚会,结局是很多编采部人员无法参与,不过,我们几个人在繁忙的工余,花了很多心思、很少时间编排的短剧,达到了预期的“笑”果。
那是“嫦娥寻夫记”,我向舞团租借了嫦娥、吴刚、玉兔的服饰,而那棵最有“份量”的桂树全身是DIY,结果当演员们一一登场时,都令观众眼前一亮,继而笑翻了。
对我而言,最快乐的、笑到停不了的中秋晚会并非这一次。
那年中秋,我们将6位男同事打扮成候选佳丽,灯光昏黄之下,一个接一个出场,莲步轻移,犹抱琵琶半遮面,遂而千娇百媚地猛抛飞吻,掀起一阵又一阵的笑浪。
我在台下为他们化妆时已经狂笑了一轮,出场时,我一边主持一边忍不住跟着观众狂笑起来~
曾几何时,这样的欢乐不复再,而是被堆积如山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
(三)3/10/09:友谊之光
新村企划案推展以来,我也开始重新拿起乒乓拍,跟同事们在用了十多年的残旧乒乓桌上砌磋,感慨万分的是:体育会怎么不添置新的乒乓桌呢?
也许是心想事成,某集团居然邀约我们打友谊赛,一听说我们没有乒乓桌,马上送来一张崭新的乒乓桌,而友谊赛就订在今天的中秋佳节举行。
据说该集团也将到另两家报社举办比赛,并各送一张乒乓桌,不过,我们的报社有两个独家,一是汉光对垒汉光(集团老板跟我们的执总同名),女双一役,又出现桂梅打桂梅,大家先礼后“乒”,通过小小银球传友谊,堪称“友谊之光”。
打了大半天,我们2比3败下阵来,不过,也激发了球员的斗志,大家私底下说:我们真的要苦练了~

后记:
接到亨利的短信,也许是说了我的坏话,以为我生气了,赶紧谢罪,我近期依然是忙、盲、忙,到今天才有空看看这个新进的“迷你动物园”!
不错,没有人气,有些动物的声音也很好,反正我们念书的时候,中文和马来文都念过动物的叫声,动物万岁!
这个月圆人圆的好日子,祝老同学中秋节快乐~

(珍)

Monday, September 21, 2009

小新的路

终于看到他的庐山真面目了。
失踪多日之后,终于有人在山崖边发现他的尸首。
可怜的小新,从此失去了“爸爸”……
*
『蜡笔小新』是我翻译的第一本日本漫画,也应该是最后一本。我向来做事没有耐性、翻译速度慢,所以翻译了十多集之后,漫画社放弃了我,不过,小新对我的意义非凡,连自己的第一个宝宝也取名SHIN-CHAN,以兹纪念。
*
你喜欢小新吗?
除了本性叛逆的青少年和童心未泯的大人,很多人都对这本漫画恶评如潮,为小新冠上“小色胚”的称号。
小色胚背后有什么社会意义?再堂皇的词藻,也不过是生活的纪实。大人不敢说的,自小新的小嘴里说了出来;大人有所避讳的,小新毫不犹豫地点了出来。
空虚的,是大人的心灵世界。这个小色胚,像只虫虫爬进了心窝,让大人小孩心痒痒。
*
开始翻译『蜡笔小新』没多久,恰好到日本研修一个月。我要求FPC安排采访『蜡笔小新』作者臼井仪人,结果我在双叶社见到的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他的编辑,代他接受采访。
我不知道是他其貌不扬,不愿接见外国记者,还是他在意的是漫画销量而非曝光率。
我离开出版社之前,看到橱窗摆设了许多『蜡笔小新』的周边产品,我想,他发了。
没机会见到本人,是我最大的遗憾。
*
『蜡笔小新』内容的争议,从过去到现在,从没停止过。
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道德观,不容许小新这种反派角色,家长和老师都担心小孩子看了会学坏,倒是爸爸们爱偷偷看,很多大男人的想法、大男人很想说却不敢说的,全借小新的口说了出来。
在顽皮好色的另一边厢,也有装载传统价值观的篇幅,传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讯息。
我对小新是又爱又恨的,因为他是我的第一个翻译宝宝,再坏再糟,我不会嫌弃,不过,当别人狠狠地批评他时,我也不会急着挺身而出为他辩护。
是好是坏,能不能接受,都是很个人的事。臼井仪人骤逝,大家共同关心的是:“亲生爸爸”走了,小新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呢?



后记(28/9/2009):


低调的臼井仪人失足坠谷时,日本媒体没有刊登他的照片,只亮出“小新”,结果台湾媒体抢先错用了别人的照片,大家习惯性地Google了之后,“找错人”,害得中国、大马媒体以至本人也跟着出错,知错不改是不行的,臼井仪人到底长什么样?自己去找找看吧!

(珍)

Friday, September 11, 2009

請問巴羅有什么好吃的?Pt 2

廿多年前到吉隆坡求學時,深深感受到什麼時飲食文化沖擊。 很多美食是在家鄉時想都沒有想過的,譬如說:一碗清湯粉,可以叫粿條摻麵,或麵摻米粉。 第一次吃的時候不知道是要吃麵好還是吃米粉好,還是米粉和麵一起吃,總之很怪。更怪的是,北馬朋友竟然是阿參叻沙摻飯吃,救命呀! 還有,巴羅豬腸粉就是豬腸粉,淋上辣椒醬或甜醬就是了,但中馬的豬腸粉要加釀豆腐,有時還淋上咖哩;北馬更怪,豬腸粉要加一匙黑黑腥腥的蝦膏才算數。第一次吃的時候,我沒有辦法承認那是美食。
我愛吃roti canai,小時候會膽粗粗帶了一顆蛋到HAMAZAH或對面的印度檔,要求在roti canai加蛋,以為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到了吉隆坡才知道加蛋是小case,原來印度煎餅還可以加香蕉變roti bom、或把它拉到薄薄煎到脆脆,像一個會站立的紙巾,order時說roti tissue一客,師傅就知道怎麼做了。
在拉曼學院唸書時,看到小販中心賣板麵,覺得不可思議。
這種食物也叫麵粉糕,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是家里的粗食,出不了廳堂,沒有想到在吉隆坡是當作麵食出售。
以前最不喜花吃麵粉糕,家人煮了一大鍋,一人拿著一大碗公大快朵頤的時候,我一定是去吃潤政的炒粿條。但是來到吉隆坡,看同學吃得津津有味,才開始嚐試接受這種食物。
當然吉隆坡小販賣的板麵和家里的麵粉糕大不同,小販把麵皮用機器較成薄皮,再較成麵條狀,或者一塊塊扯進鍋里,佐料是脆脆的江魚仔、肉碎、東菇和木耳絲,再配上馬來盞辣醬,不止慢慢接受,還漸漸愛上。
近年來還可以看到乾撈板麵或乾咖哩板麵,最近一家叫"麵對麵"的板麵專門店還以連鎖方式經營,如果祖母還建在,看到她的福建家庭麵食被發揚光大,不知有何感想。

文:曉虹

Wednesday, September 9, 2009

一生“燕”遇·相爱久久

图说:168对新人当中,其中三对是双喜临门,左右两位新郎及中间那位新娘都是在9月9日出生的,更甚的是,中间那对是网恋3年才结为连理,新娘来自东马。


090909 8:30am
堵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终于来到现场,却苦于无处停车,怎么办?
99对新人,加上个别2位证婚人,还没包括观礼的亲朋戚友和工作人员,一早就至少有400人挤在位于吉隆坡近市中心的文化遗产建筑内,等着在这个吉日注册结婚。
我这才后悔,宁可少睡一小时,也不要驾着车子在方圆百尺之内兜兜转转,一不小心,就在狭窄的路边轻轻擦到别人的车身,被对方瞪了一眼。
在路边停了一会儿,最后向前开动,把车子驶入一幢办公楼的停车场,在四楼安心地停放车子之后,疾步走向人潮涌往的方向。

090909 9:09am
百年一遇的090909,比去年的080808更有意义,因为华人的传统爱情和婚姻观,“长长久久”远比“发发发”更有价值,所以就算是“鬼月”,依然有很多对情侣在这一天注册。据说,中国有数万人集体结婚,在我国雪隆区,至少有800对新人结连理。
我们这里分两场,上午有99对新人,下午则有69对,全天共有168对。有了吉日,只等良辰,上午9时9分9秒,副部长应邀在台上鸣锣9下,为这一场集体婚姻注册掀开序幕。
接着,一对对新人顺序签名、穿过幸福门并接领结婚证书,然后接过工作人员递上的两罐燕窝。除了交换戒指仪式,大会巧思以燕窝代酒,让新人喝交杯燕窝。这个仪式很有意思,我用赞助商的点子--“燕遇”,来构写司仪稿。
“喝下这杯甜甜蜜蜜的燕窝,锁定你这一生‘艳遇’的对象,就是眼前这一位。除了他(她),其他的都不算艳遇,而是外遇。要记得哦,这是一生一世的承诺。各位新人,干杯~”
最后,现场堆砌了“万里长城”--全长168尺的U型结婚蛋糕。这也算是项创举,正好配合全天168对新人在此约定终生。

090909 12:45pm
99对新人依照工作人员的指示,现场秩序顺畅,比预期更早完成所有仪式,拍完大合照之后,我们都松了口气,也松懈下来。
由于第二场在下午2时30分开始,我随着华团大姐在贵宾室用午餐,然后闲聊、休息。

090909 1:45pm
人未回到现场,坏消息已经传来。
赞助商报效的大月饼,原本摆在台上,工作人员用餐时,摆了空城计,待大伙儿重回现场时, 赫然发现大月饼不见了,只剩空桌子。停车场的保安员说,见到一对新人将大月饼搬走了。
我一边叹息一边走下楼,却在礼堂入口处接到另一个坏消息。赞助商将新人交杯用的燕窝提前放在台阶下,结果也是不翼而飞。
这是什么世界?人心怎么如此险恶?
怪来怪去,只怪我们太过掉以轻心,没想到必须派人守在现场。这两件事大大影响了我们的心情,我很不愿意用麦克风向全场人宣布这起窃案,却不能不提。我只点到为止,而婚姻注册官在仪式尾声时,才痛心疾首地向新人和赞助商交待详情。
骑劫“燕遇”的鼠辈,能甜蜜长长久久吗?

090909 4:00pm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090909是百年一遇的吉日,身边人却是修行千年才圆满的缘,城中喊响了“爱我久久”或“爱你久久久”的口号,祝福这一天订下终生的新人。
说爱容易,要长长久久,就得用心经营了。

(珍)

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

“有梦想的人,
不会停留在已经酣战过的战场上,
流连凭吊或孤芳自赏。
有梦的人永远向前,
拥抱一个又一个梦想…… ”

他相信,有梦最美,希望相随。

(转贴)
(吉隆坡7日讯)台湾反贪腐总指挥施明德,本月9日将在台北推介新书《总指挥的告白》,本书序文《奇异恩典》授权本报独家刊载。
2007年3月间,施明德应本报邀请,分别在本报吉隆坡总社及新山中华公会举办讲座,施明德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听众分享政政治观点和普世价值,两场讲座均是座无虚席,轰动一时。
在大马期间,施明德也到新山观赏古庙游神盛会、探访已故华教斗士拿沈慕羽。《总指挥的告白》封面图片正是他在访马期间所拍摄的,由本报提供。
《奇异恩典》的序文,以浪漫又激情的笔触,浓缩了施明德过去的50年。从美丽岛到天下围攻,他走过一段崎岖曲折的人生长路;从身陷囹圄的囚犯到反贪腐倒扁的总指挥,他这一生不停的在追梦。
“有梦想的人,不会停留在已经酣战过的战场上,流连凭吊或孤芳自赏。 有梦的人永远向前,拥抱一个又一个梦想…… ”
他相信,有梦最美,希望相随。
少年时代,他要去投考军官学校,有朝一日掌握兵权,就要武装兵变,推翻蒋家独裁政权。1979年,美丽岛事件爆发,他担任总指挥,他也成为阶下囚。他作了一个关键的选择,选择捐躯。他相信,微笑,是刺杀独裁者的利刃。
2006年9月,台湾人民以百万雄军之姿跃上历史舞台,创下“反贪腐公约”公布以来最惊天动地的实践者纪录,施明德是总指挥。在全球惊艳,预测流血冲突随时都会引爆的情绪当中,它终于能和平落幕,没有流一滴血!
从遥远的1959年仲夏的那个黄昏起,施明德就时时准备好跟死神拥吻,以鲜血沐浴裸身,以灵与肉分离时的颤撼彩绘与死神交欢的高潮。他认为,一个没有战死沙场的英雄,永远不配称为英雄。
这篇引人入胜的序文,独家授权本报刊载,正也是奇异恩典。敬请留意9日本报副刊新视野。(完)

Monday, September 7, 2009

生日快乐,4896~

9月6日是好日子,不但是我家报社创刊86周年纪念日,也是日本悠仁小王子的3岁生日,更重要的是,吾儿也欢度12岁生日。


(一)可爱小亲王
2006年,日本天皇访马之前,本地三家媒体受邀于5月份到日本采访一周,用意是跟媒体打好关系,待天皇访马时,相关媒体可以跟进报道天皇行程。
我虽不在新闻前线,却被当时的执总看中我的日语能力,破例让我去日本采访,为了这项特别任务,我对日本皇室作了不少功课,抵达日本时,有机会访问宫内厅的官员,也就是专门负责皇室成员生活起居,而至对外出席活动等细节的部门。
那时,日本皇室后继无男丁,小泉内阁动议修改皇室典范,让女的也有机会当天皇。这项建议在政府和民间引起很大争议,各国媒体都盯紧日本皇室,纷纷议论女天皇会不会重现。
我们难得见到宫内厅的礼仪官,却一早被通知不能问敏感课题。那种感觉就像参观皇宫,却只能站在皇宫大门前观望一样,百般无奈。
后来,这个议题被纪子妃怀孕的消息淹盖了,很快的,日本女天皇的字眼不再出现于媒体,日本举国人民松了口气,等着写新闻的外国媒体只好转移目标。
今年,日本宫内厅9月6日公布王子悠仁于1日度过3岁生日的照片。悠仁王子是秋筱宫文仁亲王和纪子妃的儿子,由于皇太子德仁与雅子妃只有一个公主,后继无人,悠仁王子颇受关注。
悠仁王子是日本皇室41年来诞生的第一个男性子嗣,也是明仁天皇的第一个孙子。根据日本皇室继承人传男不传女的规定,悠仁是第三顺位的皇位继承人,排在日本明仁天皇的两个儿子,即49岁的德仁皇太子和43岁的文仁亲王之后。
日本皇室对日本人来说,是国民团结的象征,小悠仁更是全民疼爱的小宝贝,一举一动颇受瞩目。在这个阶段,他的天真可爱,跟一般的日本小孩似乎没两样。
上图是悠仁王子于9月1日身穿和服度过自己的3岁生日,下图则摄于8月20日,悠仁王子当时在东京的皇家园林内骑三轮车玩耍。


(二)“4896”的父子
儿子跟报社以及小亲王同一天“诞生”,是我沾沾自喜的事,后来才惊觉,自己的生日居然是虹的报社的创刊日,不禁自问,是不是进错报社了?哈!
儿子生日这天,我相当忙碌,连周日也得回报社主持一个讲座,直到曲终人散时,才匆匆赶回家,请全家人到半山芭吃涮羊肉。
儿子的生日没什么了不起,倒是他爸爸每年都会教他送一份礼物给我,因为他的生日是我的“受难日”。吃了晚饭,驱车回家途中,他爸爸突然想起:“今天忘了买字,你最爱的4896!”
儿子满脑子搞怪念头,有一天,他将爸爸和他的生日凑在一起,有了大发现。爸爸的是4月8日,他的是9月6日,正好组成福建人最爱挂在嘴边的“4896”。
父子同心、其利断金。果然够力!

图说:切了生日蛋糕,意味着UPSR即将来临,算不算是先甜后苦?切蛋糕之前许的愿,又是什么呢?

(珍)

Monday, August 31, 2009

生日快乐~

今天是我国52岁生日,原是可喜可贺的日子,偏逢乱象丛生,这个生日过得五味杂陈。
我不是评论家,也没有高瞻远瞩,只是有一丁点的感慨。
前阵子在某学院的仪式上巧遇前部长,也是前马华总会长,他拒绝记者会,只跟我们几个单位的代表闲聊。问他会不会对马华当前局势感到心痛,他说他原以为退下了就把恩怨了结,没想到会演变成今天的局面。
在政治上,孰是孰非,无法一概而论。在多元种族的社会,“协商”是很积极的做法,处理不好,就很容易沦为“妥协”;敢怒敢言,在某个阶段展现了勇气,到了更高层次,领导素质没有提升,很容易演变成独断独行。
有些事情的发生,会成为政治人物的污点,就算是被设计陷害的,未必人人能全盘接受。在另一场合,我表达个人看法,认为有了光碟,不可能再当老大。结果那政治人物的忠实支持者很不赞同,他认为大家看的是政绩,有作为的,不会被所谓的“污点”遮断青云路,更何况那不是污点,是私生活。
有私生活的,岂只政治人物,公德与私德的辩论是好久以前的事了,这一刻,辩题是能不能东山再起,我们一起拭目以待了。
说到乱象丛生,大家早已司空见惯。前部长说,现在乱的不只是华人政党,华团也曾吵着做老大,其他种族的政党,不也诸多纷攘争议吗?
说的也是,乱归乱,希望我们能趁乱厘清许多事物的真相,看清被扫到地毡下的贪腐弊案。
既然是生日,就免不了一声:“生日快乐”~

(珍)

Tuesday, August 25, 2009

儿子的第一碗粥

昨天上班前,见到儿子在家门口晾衣物,睡眼惺忪,很落寞的样子。
那是外婆走了之后的表情,我已经看惯,而且很肯定他在前个夜里,一定哭湿好几个枕头。
他自小跟姐姐一样,与外婆在巴罗生活了6年才到梳邦来,也许是性格柔弱的关系,他对外婆百般眷恋,常常期盼外婆来,外婆来时的欢欣,远远不及外婆走时的伤感。
外婆这趟住了好几个星期,终于开口说要走了,姐弟俩异口同声问:“你走了,我们吃什么?”
心,是留不住的,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家才是最舒适的,尤其是老人家。爸爸载外婆回巴罗,妈妈上班从早忙到晚,姐弟俩的日子怎么过?
启动车子前,我问他下午和晚上两餐怎么办?他说没问题,外婆教会他煮粥,临走前还把鸡肉切片放进冰橱呢。
事实上,姐姐比他独立,经常在半夜肚子饿时煮夜宵给他吃,他素来扮演助手的角色,这次反过来,轮到他秀厨艺了。
午餐之前,我在办公室拨电确定他知道煮粥的程序之后,就没有再过问了,直到晚上出外开完会,近10点钟才回到家,见到为我开门的女儿就问:粥的味道如何?
“还好,只是忘了放盐。”女儿回答道。哈,虽然在电话里曾提醒他,结果他还是忘了这个动作。
后来有没有再加盐呢?我好奇地问另一半。他傍晚6时左右及时回到,儿子刚好煮“多”了一碗,可以孝敬爸爸。
“女儿将罐头橄榄菜加入粥里,味道刚刚好,不会觉得淡。”他说。
“吃到儿子第一次煮的粥,很幸福吧?”我笑问。
他连连点头:“儿子长大了……”

(珍)

Saturday, August 22, 2009

美味关系

以前没什么好东西吃,现在却经常有机会吃“好料”,不知道是不是以前积下来的口福。前阵子吃了两顿美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让你们有的看、没的吃,哈!

(一)超鲜美味海鲜餐

另一半的大哥有一班在退休边缘的好朋友,最爱四处“找食”。由于经济许可,吃得嘴很刁,不精致的不入口。遇到有喜庆的日子,一行十人相约吃顿饭,动辙数千令吉。在这班人当中,我们是最年轻、也是收入最少的一对,所以吃别人的多,出钱的机会少。
大哥每年生日必定宴请海鲜餐,而且是固定的那间,因为那里的象拔蚌超鲜美,厨房处理得很好,生吃也毫无腥味。
我们去那里吃饭,有两道海鲜非点不可,即象拔蚌和龙虾刺身,将泛白的肉沾上芥茉(wasabi)和日本酱油吃,象拔蚌的脆口弹牙最令人回味无穷,连龙虾刺身也比不上。不过,龙虾的脚和其他部位可以用来煮长寿面,又是一道美食上桌,再饱也忍不住食指大动。
最残酷的是,两只分别超过1公斤的巨龙虾是摆盘的饰物,我们看着它的脚在动、眼珠在转,一边说可怜,一边又举起筷子往大盘里挟呀挟。
美食当前,诱惑难挡啊!

(二)冈山美食品尝会

那天,日本大使突然来电,邀我出席冈山美食品尝会,令我受宠若惊。
我告诉他,大使馆新闻官先前到过报社,接受访问时提及这个美食派对,也邀请我及同事出席。
一年一度的美食品尝会是在大使官邸举行,主要邀约官方代表、商贾、饮食业者及媒体出席,向大马人推介日本其中一个县的农林水产品,同时也在Isetan或Jaya Jusco举办三几天的促销会。
其实那是我相当忙碌的一天,原想晚上歇息不出门,想到大使的来电,我还是打起精神赴约了。
2003年,我在『朝日新闻』东京本社当客座研究员三个月期间,曾到冈山采访,不过当时行色匆匆,没机会尝道地美食。我知道现任大使是冈山出身的,而且这个县得天独厚,素有“晴天之国”的雅称,阳光常年普照,所以农产品素质特佳,价格也相对很高。
这次冈山县长率团来马推介的是冈山盛产的白桃和葡萄,一颗白桃价格介于30至40令吉,我们有幸受邀参加派对的,可以免费尝到许多冈山水果和美食。除了白桃和葡萄之外,蜜瓜也超甜,据说小小的一片蜜瓜也要一百多令吉!
另外,大使御用厨师也在现场制作散寿司(Barazushi)和握寿司(Nigirizushi),宾客急不及待要品尝,连大使夫人也不得不动手为宾客服务呢!

吃对我来说,依然是次要,跟“老朋友”及日本大使的关系,比龙虾、寿司或白桃更美味!

(珍)

Thursday, August 20, 2009

惜缘

那天跟中学时期的老同学有约,结果失望而归,深有感触。
她家和我家距离相当远,最近来到梳邦某学院教书,上班没几天,就兴致勃勃地拨电给我说:我们可以经常相约吃饭喝茶了。
上回我们有约,是她辞去卫星电视台高职的时候。我们三人各处东西,商议之后,约她在中心点梳邦一带吃饭,她却说不懂得约会地点,当时我工作忙起来,也没理会,索性作罢。
这回,近在同个地区工作,照理应该有机会碰面了,没想到前几天接到她的电话时,已是临别秋波,我们又约好在她离开学院之前碰一次面。
我特地安排某个较空闲的上午,在上班之前到她学院附近等她,喝杯茶聊聊。不约在晚上,是想到她工作半天就可以走了,若是留在学院等到天黑,实在太浪费时间。
当天早上,我在学院外非法停车,等了好一会儿,发短信问她到了没,没回应;屡次拨电给她,却直接转到留言箱,最后我放弃了,回到报社工作。
离约会一个小时之后,我接到她的电话,连声道歉,说是手机留在车里,自己却在学院里纳闷:怎么还没接到我的电话?
说真的,老同学都各忙各的,有时很难调整时间碰面,难得调到时间,就应该珍惜。我是急性子,也很在意朋友之间的诚意。我常觉得近在同个地区的朋友更难会面,因为见面不是很困难的事,往往掉以轻心,反正这次告吹,下次再约。结局是,住得越近的,越久没碰面,甚至连见面的意愿都没有。
我很珍惜老同学之间的缘,所以我不会轻易失约。
有缘相聚,请惜缘。

PS:谢谢亨利这几天的短信,他知道我有些气馁,所以很努力发短信给我,又上部落格留言。说不气馁是假的,不过,我还是很珍惜老同学的情谊,更何况我也相当忙,忙得相当精彩,有好料一定会跟老同学分享。
亨利是谁?有没有人不知情?


(珍)

Tuesday, August 18, 2009

美女与“港(讲)姐”

前阵子忙得很,忙着看美女争艳、听“港(讲)姐”斗技。

中华小姐东南亚区总决赛佳丽一行18人,在2004年中华小姐总冠军李诗祺和赞助商的带领下,来到报社,顿时蓬荜生辉,同事们大饱眼福。

这些美女除了大马人,也有来自新加坡、菲律宾、越南、中国的,包括苏格兰和大马的混血儿(右)。同事私下评头论足一番,形容有的像菲佣多过像美女,好缺德!
目前这批美女正积极地参与培训、会见商家及媒体,本月21日就是总决赛了,希望到时能见到美女们展现更成熟、更自信的美~

结婚是一辈子的事,新人却往往是第一次,为了让婚礼顺顺利利、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地进行,老一辈的必定会将这个重任委托给“喜娘”,新娘的守护者,也是我们常说的“大妗”。
我对大妗相当好奇,主要是曾在别人的婚礼上见到能言善道、能歌善舞的大妗姐/大妗公,将沉闷的婚宴搞得很有气氛,更重要的是,她们连珠炮似的吉祥语,每一句都有押韵,令人钦佩。
有位同事说:她们是道道地地的“讲(港)姐”(广东话),好讲得的大妗姐!
这次的活动有幸跟大妗姐结缘,也见识了她们的风采。说真的,12人当中强弱互见,给一百分是over了,不过,短短的半天相处,真的很愉快。

散场时,当选最浪漫新人的其中一位得奖人问我:“你很面善,我们在哪里见过?”
我开玩笑说:“你结婚那天啊。”
他恍然大悟:“你是大妗姐?”
我急急澄清:“我不是大妗姐!”
对了,我将自己定位为“兼职的婚礼主持”,而非大妗姐。
《090909·爱我久久》,我答应了华团大姐在当天主持99对新人集体注册结婚的盛典,此刻心情跟新人一样,好期待哦~

(珍)

Sunday, August 2, 2009

請問巴羅有什麼好吃part 2

廿多年前到吉隆坡求學時,深深感受到什麼時飲食文化沖擊。
很多美食是在家鄉時想都沒有想過的,譬如說:一碗清湯粉,可以叫粿條摻麵,或麵摻米粉。
第一次吃的時候不知道是要吃麵好還是吃米粉好,還是米粉和麵一起吃,總之很怪。更怪的是,北馬朋友竟然是阿參叻沙摻飯吃,救命呀!
還有,巴羅豬腸粉就是豬腸粉,淋上辣椒醬或甜醬就是了,但中馬的豬腸粉要加釀豆腐,有時還淋上咖哩;北馬更怪,豬腸粉要加一匙黑黑腥腥的蝦膏才算數。第一次吃的時候,我沒有辦法承認那是美食。

我愛吃roti canai,小時候會膽粗粗帶了一顆蛋到HAMAZAH或對面的印度檔,要求在roti canai加蛋,以為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到了吉隆坡才知道加蛋是小case,原來印度煎餅還可以加香蕉變roti bom、或把它拉到薄薄煎到脆脆,像一個會站立的紙巾,order時說roti tissue一客,師傅就知道怎麼做了。

在拉曼學院唸書時,看到小販中心賣板麵,覺得不可思議。

這種食物也叫麵粉糕,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是家里的粗食,出不了廳堂,沒有想到在吉隆坡是當作麵食出售。

以前最不喜花吃麵粉糕,家人煮了一大鍋,一人拿著一大碗公大快朵頤的時候,我一定是去吃潤政的炒粿條。但是來到吉隆坡,看同學吃得津津有味,才開始嚐試接受這種食物。

當然吉隆坡小販賣的板麵和家里的麵粉糕大不同,小販把麵皮用機器較成薄皮,再較成麵條狀,或者一塊塊扯進鍋里,佐料是脆脆的江魚仔、肉碎、東菇和木耳絲,再配上馬來盞辣醬,不止慢慢接受,還漸漸愛上。

近年來還可以看到乾撈板麵或乾咖哩板麵,最近一家叫"麵對麵"的板麵專門店還以連鎖方式經營,如果祖母還建在,看到她的福建家庭麵食被發揚光大,不知有何感想。

Thursday, July 30, 2009

老同学部落格

又有部落格比赛了。我天真的想,我们的老同学部落格是不是也有机会角逐奖项?
这样的想法,很天真吧。
自年初创设此部落格至今,153位同学当中,仅有两人还在努力写博文、一个努力联系老同学,这个空间迄今没有达到真正的互动,又凭什么角逐奖项?
我又天真的想,这个部落格也许可以改名为“小·晓”部落格,首先当然是考量撰文的人,另一方面也寓意“自小就晓得彼此的存在”,老同学们,赞成吗?
(应该不会有人回答……,唉!)
天真的想法不容易落实,不过,有梦是好事。
附录以下资讯,如果你有兴趣看看别人的部落格,甚至参赛的话,就点击进入吧。

*********
2009第三届《大馬中文部落格祭》
01 最佳时事部落格(国内外时事评论。拥有独特观点,引导读者解读时事。)
02 最佳艺文部落格(记录艺术或文艺,例如画画.,舞蹈,文学等作品。)
03 最佳科技部落格(用文字或图像呈现任何科技和电脑网络相关知识。)
04 最佳电影部落格(介绍电影和分享观后心得,以及任何影评相关作品。)
05 最佳社会关怀部落格(报导,记述,推动身心灵的作品。关心自己,关心社会。)
06 最佳两性部落格(探索男女之间的话题,剖析两性关系。)
07 最佳亲子部落格(亲子之间,情浓于水。生活相处,无尽话题,无尽的爱。)
08 最佳摄影部落格(让图片尽情说话,让摄影人尽情表达。)
09 最佳音乐部落格(创作音乐很快乐,评论专辑乐坛不可少。)
10 最佳饮食部落格( 吃你所爱, 写你所吃,美食和食评一起来。)
11 最佳时尚潮流部落格(赶时尚,跟潮流,写出心得与人共享。)
12 最佳旅游部落格(爱旅游,不寂寞;旅游心得益人益己。)
13 最佳幽默趣味部落格(你的幽默,我们的欢乐。幽默趣味的漫画和文字秀出来。)
14 最佳商业应用部落格(用部落格开创事业不是问题-分享经济,投资,创业,营业,有钱一起赚。)
15 最佳海外中文部落格(全球中文博客一起来,大马博客请让一让。)
16 最佳自爽部落格(自爽无需理由,没有定义,时间和空间任我行。)
17 年度博客(对大马中文部落格具影响力的博客。)
18 2008十大推荐部落格(10份)
比赛详情可上网查询 http://mybloggercon.com/award/
报名日期从2009年7月20日至2009年8月19日11时59分为止,并将于2009年9月10日公布入围名单。

(珍)

Wednesday, July 29, 2009

胡萝卜、鸡蛋,还是咖啡豆?

刚看了一则故事,觉得很有意思,转贴在此,与老同学分享: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她已厌倦抗争和奋斗,好象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他先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如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碾成粉末状的咖啡豆。他将它们侵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有说。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大约20分钟后,他把火熄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一个碗内,把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
“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
“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她靠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她摸了摸,注意到他们变软了。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将壳剥掉后,他看到了是只煮熟的鸡蛋。最后,他让她喝了咖啡。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她怯生问到:“父亲,这意味着什么?”
他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之后,它变软了,变弱了。鸡蛋原来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之后,它们倒改变了水。
“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
你呢,我的朋友们,问问自己是如何对付逆境的,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

(珍)

Tuesday, July 28, 2009

一个面包的启示

下午,我在会议上要求同事们针对刚结束的比赛提供意见,结果有人认为派面包给中学生是不当的:“现在的孩子不吃这种面包,像我儿子那样,派面包给他们很cheapskate,不如送一支笔。”
那场比赛是在上周六早上在全国25个赛场同步进行的。往年,我们体恤专程到指定赛场参赛的学生,特地派发面包和矿泉水当作早餐。今年虽没有赞助商,报社基于教育大前提而坚持续办,我和同事们为了省钱,将雪隆区的茶点简化成一个面包,而北马也有两个赛场是完全不派报纸和面包的。
我负责的赛场有96位学生,不知是负责老师在场的关系,还是我特别有威严,学生们排着队领取报纸和面包之后,都会说声谢谢,让我派得很起劲,万万没想到同事会有“cheapskate”的想法,令我不得不省思。
人人都说现今的孩子很好命,普通一点的面包,没人放在眼里,我的女儿却是靠一个面包,从早上6时30分上学撑到下午2时许放学回到家为止。我曾问她,爸爸每周给她那么多零用钱,干吗不到食堂买东西吃,她说一个面包足矣,省下的钱,她悄悄付班费什么的。我猛然惊觉女儿真的很像我,当年离家到Batu Pahat念书,省吃俭用,老是觉得向父母伸手要钱是很不应该的事,因为那是父母的血汗钱,所以我就拼命省呀省,省到营养不良,哈!
一个面包的价值在哪里?参加比赛之后,获得一份赠报和一个面包,那又意味着什么?
老实说,我很不苟同同事的看法。教育是很重要的,让孩子过安逸的生活,是现代父母视为己任的天职,不过,别忘了要灌输他们居安思危的观念。经济许可的话,可拥有物质享受;经济不允许时,孩子们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接受一个面包?
有位自以为很会教育孩子的妈妈,常常以大学为目标,要孩子奋发求进,尤其是自小聪慧的长女。后来,家庭经济陷困,根本没钱送长女出国,只能让她念本地大专学院,结果女儿对着妈妈怒吼:“当初是你说要供我出国的,为什么现在又说不行?”
那个妈妈不得不背着丈夫向亲朋戚友借贷,搞到人人见到她都想逃,最后总算筹了一笔钱送女儿出国,了结一桩心事。
让孩子知道不是每件事都是理所当然的,让孩子懂得珍惜、惜福,不管处于安逸或不安逸的时刻,都能泰然坦然面对,那就是一个面包的启示了。
你的孩子会不会珍惜面包?一个面包,就足以测试你的教育绩效了。

(珍)

Sunday, July 26, 2009

家乡的味道

巴罗有美食吗?虹问。老同学记忆中有没有难忘的家乡味,或者根本没味道?
我的答案也许会令你吃惊,因为童年记忆里,家乡是没有味道的,因为当时家里很穷。
“小时候家很穷”是一句很好的开场白,至少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话题很自然流畅地开展。
小时候穷的人很多,那是五六十年代,国家刚独立不久,农业型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巴罗人以割胶、做园丘工的居多。我家是做豆腐的,大家族,僧多粥少,爸爸是长子,我是长孙,家里的早餐经常是白粥配酱油,或者牛奶配饼干,有时看得腻了不想吃,宁可饿着肚子上学,结果经常在学校集会时晕倒,黄茂宽老师就会叫书记通知家人,妈妈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来接我回家。回家途中,挨骂是难免的。
我和弟弟只相差一岁,两人自小节俭成性,对吃喝的要求降得很低,不会因为吃不到什么美食而感到遗憾,姐弟俩偶尔开口向妈妈讨钱买瓶可口可乐,就会喝得很乐,至少乐上一个星期。
爸爸曾是婆婆最疼爱的儿子兼最得力的助手,他担负着长子的重任,每天夜里别人就寝时,他才开始工作──磨黄豆、煮豆浆和制作一大桶一大桶的豆花,直到凌晨四五点,三大桶豆花快凝结时,也是妈妈和婶婶起身制作豆腐干的时刻,爸爸这才算完成工作,在鸡啼声中回房睡觉。
提及爸爸的工作,是因为当他起身已是下午二三点,家里能吃的也许吃个清光,这时妈妈就会到街上买碗云吞面汤给爸爸吃,他吃剩的,就轮到我们吃。那是我尝云吞面的唯一机会,所以特别眷恋,至今还喜欢吃报社食堂的云吞面汤。
上回跟虹、芩约会,谈到当年趁学校假期做“公司工”的事,一大早坐在街头等罗里载我们到园丘干活的画面又浮现脑海。虹说:我明明是千金小姐,为什么也跟人家去做公司工?我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人生旅途上的种种经历都是可贵的,在成长过程中增添了不少苦中带甜的记忆,当然也不乏甜中带苦的。到了不同阶段,回首前尘,有另一番诠释。是苦是甜,自在人心,没有绝对。
我记忆中的家乡,纵使没有味道,也像一张张黑白旧照片的价值一样,没有味道也是一种味道,令人缅怀的成长味道。

(珍)

Tuesday, July 21, 2009

再見明福!


七月八日晚上,我值夜班,下午已經聽到明福被反貪污局傳召的消息,心里想:沒事的,很快就放人。
趙明福是我的前同事,之前他是駐八打靈再也總社記者,後來被派到加影。
他是一個很可愛的大男孩,有點孩子氣,雖然個子很高,但是說話做事都很溫柔,因為他很瘦,我常笑他的腰圍比女孩子還纖細。
後來他離開星洲去當行動黨歐陽捍華的秘書時,我們見面時還是離不開他的 身栽,他常被我搞到臉紅。
明福做事很認真,他在加影當記者時,常被雞蛋里挑骨頭的社團組織政黨人士搞到頭大如斗,我常叫他不要把自己當成三頭六臂。
“那些人不滿意的話,叫他們來找我,就說是我安排你的工作,你不能什麼都去採訪。”我這樣跟他說,實事上也是如此。
但明福太好人,會覺得如果邀請採訪不去,對方會不爽,盡量做到面面俱圓,讓自己累個賊死。
我不是一個很有耐性的上司,有時覺得他太婆媽。但不得不承認,有這樣的下屬,是一種福氣。
他加入政治圈出乎我的預料之外,始終覺得他的個性太直率太溫柔,人善被人欺。
但後來看到他的成長,覺得世上沒有絕對的事。
他被反貪污委員會傳召的那一晚之前,看到他面對挑戰時都沉重應付,覺得這一關對他來說應該不算什麼吧。
直到晚上十二時,歐陽又到反貪委員會吵著要放人,我改了這則新聞之後,心里想:明福這次要吃苦頭了。
第二天下午,接到消息說有人從反貪委員會大廈跳下來,我根本沒有把它和明福聯想在一起,被反貪委員會的扣查的人不止這幾個人,該委員會應該還有盤查其他案子吧,再說那幢大廈不止反貪委員會,還有其他公司和機構,沒有這樣巧的事。
但還是催同事打電話給他,只是想叫他說說被盤查的經過。但他的電話一直打不通,連未婚妻也說,明福到現在沒有消息,不知放了沒有。
後來我的記者打到給另一位被盤問者陳文華時,我開始忐忑不安,因為那時候已經知道被盤問者其實只有陳文華和趙明福兩人。陳文華沒有事,但明福的電話還打不通。
接著,越來越多同樣的壞消息傳進來,雖然沒有人確認屍體是明福,但是我心里不祥的預感越來越強烈……我的淚水像決堤的洪水,其他人還抱著希望,但我已經心里有數。
那天,我流著淚處理他最後一次露面的照片。明福在照片忙著打電話聯絡人,被反貪污委員會職員帶走時也很淡定……明明之前一天他還是好好的一個人!
一切發生的太快,令人難以預料。我在一夜之間失去一位前同事,他的未婚妻在一夜之間失去了未婚夫,肚里的孩子一夜之間失去父親,社會在一夜之間失去了人民的信任。

文:曉虹

Monday, July 20, 2009

心中的两棵树

前言:

七场新村嘉年华结束后,工委会主席作了一个调查问卷,其中一道问题是:你认为最成功的是哪一站?我选择了乌鲁音,后来发现跟我作同样选择的,还包括主席本身及其他几位同事。
这个偏僻的小地方原是我们最担心的一场,这里的人没有太多经验和见识,可是当两村人动起来时,一场盛大的嘉年华如期上演了,留给大家一个美好的回忆。
我的最爱,是长在两村交界处的两棵树。嘉年华结束之后再访乌鲁音时,我终于如愿地用手机拍下这幅美景。

题:心中的两棵树

我的心中有两棵树,就在乌鲁音新村。
每次来到乌鲁音,从“新”村(峇鲁)走向“旧”村(南马),我的目光会痴痴缠着位于两村交界处的两棵大树,它们宛如两朵大蘑菇,当车子飞驰穿越两树之间的小径,一路风雨就会被大蘑菇阻截,无从放肆。不用自己开车时,我都会忍不住频频回眸。
628天未亮,密密麻麻的雨点打在车前玻璃,在眼前幌动的水扫阻挡不住沿途美景,尤其是水坝周围一片绿茵映碧波的魅力,我用眼尾的余波在偷瞄。
一个人驱车上山,心中雀跃。往返乌鲁音近两个月,只为了筹备这一天,往后也许不会如此勤于奔走此村,心中愈发珍惜每一棵树、每一寸美景。
当晚,上台亮相献声完毕,趁着夜未央,悄悄抽离暄闹的宴会,又独自踏上归途。如墨的夜色早已吞没那两棵树,然而白天的英姿依然清晰地浮现脑际。想起了在晚宴上频频鞠躬致谢的郑校长、台下嘴边漾着笑意的联邦村长和两村村民,很感恩。
朝向乌鲁音的路途不只一条,我却在临别才发现这条路的景色最美,在惊险的左拐右弯之际,美景若隐若现。我也是在最后时刻才感受到乌鲁音的好。
从意见分歧、战战兢兢的开会筹备,到嘉年华开幕拔河时的笑闹斗劲,真正感觉到开心!因为开心,所以有动力继续走下去。
我悄悄为心中的两棵树命名,一棵叫“峇鲁”,另一棵就称为“南马”。两村村民之间存有微妙的互动关系,我们这班外来者强硬凑合,不得不先叩敲他们的心门。心门不开,再多的努力也徒然,站在交界路口的两棵树,任小径穿越彼此的心脏;路在前方,能不能放下歧见,互通往来,就在于村民的足下了。
当然,他们最终选择了双向沟通、共享资源。
下山途中诸多感慨,强忍哭的冲动。那是完成颇艰巨的任务之后,悄悄滑落心谷的喜悦的泪水。
黑暗中的那两棵树,在我心中清晰如昼。 (原文写于7月2日)


(珍)

Sunday, July 12, 2009

冷热乌鲁音

(一)超炫溜溜板
一场嘉年华,令人爱上乌鲁音。
乌鲁音位于云顶山脚,有山有水,有热水湖、也有瀑布。从吉隆坡驱车到乌鲁音,车程约一小时,山路相当陡斜,经过水坝和内湖,沿途处处是美景。
顾名思义,乌鲁音很“乌鲁”,新旧两村合起来,总人口仅四千多人,我们策划活动之余,也请编采部配合,在报端好好的介绍这里的美景和美食,希望吸引更多人前来参盛。
在一系列报道中,有张图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只见当地人将大瀑布当溜溜板,从20尺的顶端顺势滑下,惊险万分,活像特技,令人怀疑图片的真实性。
嘉年华前夕,我们在现场筹备完毕,带着一身臭汗到瀑布去,果然见到男男女女在玩“溜溜板”,从瀑布顶端滑下没几尺,人就凌空飞落水面,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原来乌鲁音人身怀绝技!

(二)箭猪也无憾
乌鲁音人说话单刀直入,很有新村人的特质。第一次开会,我和老大都成了箭猪,众矢之的。
我们拨款给旧村(乌鲁音南马)华小,却号召新村(乌鲁音峇鲁)人一起到旧村献力。老大和我先后汇报,结果几位大汉冲着我咄咄逼人地问:为什么不是我们的华小?为什么不在我们这里办活动?
第一次、第二次会议,不满依然存在、心结仍未解开。后来,我无意中碰触到关键处,有人鼓掌了,有人开窍了,南马人主动献议两校携手合作、盈余平分,总算化解了微妙的僵局。
嘉年华当天一早,我们以拔河友谊赛作为开幕。媒体队人手不足,握笔的也被拉下场,我这个最不够“力”的,只好当裁判、吹口哨,难得有联邦村长替我护航,握紧粗绳,让我顺利执行开赛任务。
最后,握笔的当然比不上拿锄头的,媒体队殿后,新村和旧村人一较高下,开心又热闹。一波又一波的活动,近万人共度美好的一天。
圆满的结局,就算当初是箭猪又何妨。

(三)荤笑话
工作不忘娱乐。来到有山有水的福地,怎能不找乐子?
我们在商议玩乐的点子时,有人说:去瀑布就好,热水湖太热了,鸡蛋放下去都会熟!
另一位仁兄连连点头附和道:对啊,放两粒熟四粒!
图说:热水湖冒出水气,有的温度奇高,连蛋蛋都会熟透!

(珍)

Monday, July 6, 2009

往前冲吧!

七场新村嘉年华终于结束了,开心得想要大喊大叫。
虽然这个结束不是真正的结束,不过,我喜欢在心情上有个句点,有个喘息的空间。
昨晚,我盛装出席嘉年华晚宴,校长特地安排我坐主桌、参与剪彩,我心存感激,十分轻松愉快地度过这个回合的最后一场慈善晚宴。
这几个月播下的种籽,开始萌芽了。接到一些校长发来的短信或电邮,声声感激,让我差点落泪,而上司昨晚在宴会上说的肺腑之言,也令我动容。是的,在嘉年华见到的一张张笑脸,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们的媒体队一如所料,继续在篮球场上扬威,在雪隆区四场嘉年华四连冠,我一一向“183 Club”的帅哥们道谢。其中一位最资深的帅哥打完这场球就离队了,因为申请调职不遂,索性辞职了。
我在球场边听完他的故事,心情复杂。他一心要离开现在的岗位,上头给他新任务,他却没太大信心和兴趣,只求退回记者的职位,却无法如愿。他在嘉年华球赛方面给了我很大的支持,所以我是倾向同情他的,不过也无能为力。
在晚宴前,跟另一位主管级同事聊起来,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人人都有退路,还有谁往前走?”他的一句话如当头棒喝,我突然想起,自己不也是狠下心往前走,才走出这七场嘉年华吗?当初没有赞助商、没有任何资源,在别人不看好的情况下,我们各部门齐心协力才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如果当时可以说“不”,我们会有今天的收获吗?
前路充满未知数,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十分考智慧。
有位高层在办公室政治波涛的冲击下,离开我们两年,最近又回巢了。当初被“放逐”到另一家报社,意外地让他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两年后回归,面对的是烂摊子。这个摊子原本就烂了,因为时不我予,一波又一波的巨浪深化了裂缝,一波又一波的努力如石沉大海,不过,他接受了上头的旨意,回归了。
他上班的第二天,偶然在食堂相遇,他出示了一则短信,那是他十一岁的儿子发的,内容约略如此:“我们一家人都支持你,无论成功与否,我们相信你会倾全力去完成。”
他说:看了这则短信,感觉到儿子真的长大了。当时我没说什么,因为泪水已经悄悄在眼眶里打转。
我也有不如意、想不通的时刻,除了写在博客里,也会回家向孩子诉苦,问他们妈妈是不是太小气了。有一次,女儿在我的博客留言,字里行间,一如知心朋友,有劝导、有勉励,让我的忧虑烟消云散。
我在工作上可以全力冲刺,多亏家人的支持。我从安逸的网络电视回归报社,也跟家人商量过,重点在于往后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身上,他们都很明理,知道这是妈妈喜欢的工作,也乐得有更多的空间。
没有退路,只能往前的时刻,后面有一群人支持你,那是最开心的事,也是最大的推动力。
我好想跟那位同事说,放手一搏,往前冲吧!

(珍)

Saturday, July 4, 2009

請問巴羅有什麼美食?

老實說,以前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就要扒頭,印象中家鄉沒有什麼美食。
不要說巴羅,就連柔佛州的特色美食是什麼?我想了半天還是答不出。
我是到吉隆坡生活多年才知道有Johor Laksa這種食物,那算是可以在其他州民面前提起的美食,很可能許多同學沒有嚐過。
不不不,Johor Laksa(右圖)不算是咖哩麵,它其實和新加坡叻沙很相似,用的麵條很像意大利麵(或許根本就是),湯底用蝦米和魚肉敖煮,配料是生的菜豆和豆芽。很陌生吧??
我們通常講的叻沙就是咖哩麵/米粉,在其他州民眼中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一位北馬朋友到柔佛時,聽到Laksa食指大動,但他吃了一口臉立刻沉下去。
“明明是咖哩麵,怎麼叫做叻沙?”
在北馬人眼中,叻沙就是指Assam Laksa,用甘孟魚敖成湯頭,粗米粉燙熱加進古宋葉和薄荷,切絲的大蔥、黃瓜和黃梨,食時加一匙蝦膏,酸酸腥腥的滋味,會令人上癮。
所以他下意識Laksa一定是酸的,在柔佛吃到的叻沙是椰漿咖哩時,他的味覺和腦神經無法配合一致而差點神經錯亂。
我還沒有告訴他,我第一次吃Assam Laksa的時候,差點嘔出來哩!Assam Laksa在南馬人口中,還不是同樣是無法接受的怪東西。
南北馬不但有文化衝突,連飲食也有衝突。
嫁給北馬人後,講飲講食時一定是斗輸對方,北馬美食多得不勝枚舉,加上北馬人嚴重的優越感,什麼自認第一,吃方面更不認輸,每次要舉出南馬獨有美食時就辭窮了。
巴羅又有什麼食物曾經令人回味無窮,或者念念不忘呢?
東西好不好吃,其實是很主觀的。以前認為巴羅找不到好吃的東西,現在想起來覺得大錯特錯,有些東西回去巴羅是非吃不可的。
尤其是一些食物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味道,而是回憶,它對我們而言就是山珍海味了。
我印象中很難忘的味道是“駝伯”的雲吞麵。
小時候住在巴羅青年促進會那條路,駝伯的雲吞麵檔就在後巷子,每次抗議媽媽煮的菜不對胃口時,就會拿個大碗公去找駝伯買雲吞麵。
駝伯的雲吞很像跌進水里的雲朵,裹住香香的肉羹在水中飄呀飄;用火炭烤出來的叉燒很夠火喉。駝伯會用高超的刀法切出薄薄的叉燒片,小時候就喜歡吃這樣的“紙叉燒”。
後來駝伯去世,他的徒女“賣麵嫂”承繼了麵檔繼續賣雲吞麵,但是不管怎樣就是煮不出駝伯的味道。
沒有上課的早上,常常被黃茂寬老師叫去瓊海豐咖啡店(應該沒有記錯名字吧?Correct me if I m wrong)買白麵包。
不知是老板看我否年紀小的關係,總是先泡顧客的咖啡和烤面包,讓我等很久,也讓我有機會在廚房看老板的女兒裹包子和做糯米雞,那一盆醃好的雞肉和豬肉未煮熟已經飄香。有時候叔叔給的麵包的錢算一算還有剩的話,我會自做主張買一粒豆沙包獎勵自己。
白麵包是一整粒帶皮的,老板要用鋒利的麵包刀去皮,再切成一片片,還要擠進一個鐵制的皿器里,放進燒開水的爐子里蒸數分鐘,麵包拿出來時軟得像棉花糖,趁熱塗上牛油即刻和麵包溶為一體,吃進嘴里齒頰留香。
最近回去巴羅時發現拿督歐有一家咖啡店有賣這樣的蒸麵包,堂妹硬要拉我去吃,我從夾著牛油咖椰的蒸麵包中找到似曾相似的古早味。
一家人吃了好幾碟,讓老板看傻了眼。
因為時間關係下回再續,希望同學們提供一點資料,你們的回憶中,是否有很難忘的家鄉味,還是你的記憶根本沒有味道???????
文:曉虹

Sunday, June 28, 2009

聽來的故事,有時間看一看罷

曉虹轉貼
《珍惜現在》
多年前我跟悉尼的一位同學談話。那時他太太剛去世不久,他告訴我說,他在整理他太太的東西的時候,發現了一條絲質的圍巾,那是他們去紐約旅遊時,在一家名牌店買的,那是一條雅致、漂亮的名牌圍巾,高昂的價格標籤還掛在上面,他太太一直捨不得用,她想等一個特殊的日子才用。
講到這,他停住了,我也沒接話,好一會後他說:"再也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以後,每當我想起這幾句話時,我常會把手邊的雜事放下,找一本小說,打開音響,躺在沙發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時間。我會從落地窗欣賞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塵,我會拉著太太到外面去吃飯,不管家裡的菜飯該怎麼處理。
生活應當是我們珍惜的一種經驗,而不是要捱過去的日子。

我曾經將這段談話與一位女士分享,後來見面時,她告訴我她現在已不像從前那樣,把美麗的磁具放在酒櫃了。以前她也以為要留待特別的日子才拿出來用,後來發現那一天從未到。"將來","總有一天"已經不存在她的字典了。如果有什麼值得高興的事,有什麼得意的事,她現在就要聽到,就要看到。
我們常想跟老朋友聚一聚,但總是說"找機會"。我們常想擁抱一下已經長大的小孩,但總是等適當的時機。我們常想寫封信給另外一半,表達一下濃郁的情意,或甚至想讓他知道你很佩服他,但總是告訴自己不急。
其實每天早上我們睜開眼睛時,都要告訴自己這是特別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鐘都是那麼可貴。有人說:你該盡情的跳舞,好象沒有人在看你一樣。你該盡情的愛人,好象從來不會受傷害一樣。我也要盡情的跳舞,盡情的愛。
看完這篇短文後,可以馬上起身去擦桌子,或洗碗;可以把報紙放一邊,閉起眼睛沉思一會;也可以把這篇短文剪下來,傳真給很多朋友。當然,我最希望你選擇最後這一項,誰知道,你可能會改變很多人的一生。

Tuesday, June 23, 2009

背影

文:曉虹
背影
他問:“妳那麼恨我?”我很詫異,他那麼在乎我的看法嗎?
我以為這些年來,我是他不小心帶來世上的一個遺憾。 記憶中他並沒有很認真的看過我一眼,第一次牙牙學語、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上學、這些為父者應該喜悅的盛事,他都缺席了。
還記得,小學一年級他買了一襲很美麗的裙子給我,但那件裙子,我足足等了3年,穿在身上才不掉下來。是他沒有留意女兒的成長,還是敷衍我的童年?
自從懂事以來,就知道自己的家庭和別人不一樣;人家的爸爸夜了就回家,我的家庭,一個星期才圓滿一次。舊居是大街一個樓上單位,每星期的一天,媽媽煮好飯後,就會倚在窗前佻望遠方黑暗中看不見的道路。我也會搬張椅子,陪伴媽媽開始漫長的等待。那時候夜好像特別黑,星星總是很亮;媽媽的眼睛會隨著遠處的燈車由棉花團逐漸趨近變亮而有了神。
“有車來了。”我心里叫著,精神抖擻起來。當汽車嗖一聲掠過窗前,看清楚不是父親的車時,她的眼睛又沉黯下去。這樣的動作一個晚上要重覆了數十遍,直到父親的車停在門前,她才完成任務般的去準備開飯。
媽媽臉頰有顆痣,從側臉看上去,很像一顆淚的影子。長大了才知道,她的淚都不長在臉上,而是流進肚里。
那時天真無知,不明白為什麼媽媽要這樣等待,明知父親從30公里以外的地方趕回來只是列行公事吃個飯,飯後一定是到戲院;看完戲回來就睡覺;明天一早起身用了早餐,又走了。所以記憶中,和父親之間最多的對白就是“爸爸吃飯”。
父親彷彿還在等我的答案,我恨他嗎?“不。”我腦袋輕輕榥了幾下,很心平氣和的向他解釋,“我沒有恨過你。只是我們之間接觸太少了,感情也就生疏了。”
沒有愛,當然也沒有恨。但我和他之間流著同樣的血,那是時間和距離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是我們缺乏父女相愛的親熱而疏離,也是不爭的實事。他像是懂了。帶著笑離去,那背影看起來那麼蒼老。
醒來時一切歷歷在目,才知道做了一場很真的夢,夢境逼真的令我萌生探望父親的念頭。
“和哥商量一下,找個時間看看他吧。”一鼓惆悵支持我這個想法。那天上午做完政壇巨人林吉祥的談訪,便接到他已經去世的消息。
“整個早上打電給你,就是不通。”媽媽說。
奇怪,家里電話沒有響過。後來想一想,做夢的時候,他已經在彌留狀態。他到我夢里來,不止懺悔,也是來道別。
林吉祥應該是他尊敬的一個政治人物,所以,是他故意讓我完成任務之後,才知道他去了另一個世界。
張貼者: 西西里亞 位於 上午 6:25 0 意見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昕·信摇滚

《死了都要爱》
演绎:信乐团

死了都要爱
不淋漓尽致不痛快
感情多深只有这样
才足够表白
死了都要爱
不哭到微笑不痛快
宇宙毁灭心还在
…………


家里的白板上有女兒昕的字跡:
27 June - 金曲奖 @#$… 信没有入围!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读初中二的昕爱上摇滚,最崇拜的歌手是当年信乐团的主唱苏见信(上图右二)。信不但身高达到惊人的192公分,飙起高音来也让人起鸡皮疙瘩,尤其是那首《死了都要爱》。我听了很喜欢,索性横刀夺爱,把它设定为手机铃声,昕知道了顿足叹息。
前阵子,看到谭赛云老师捎来的旧照片,昕大笑我土。跟昕比起来,当年的我确实很土,现在的女孩摩登多了。昕最爱跟同学去唱K,事前分配角色,有次抽中“摇滚”,她就穿上摇滚风的衣饰演绎摇滚歌曲,包括中岛美嘉的《魅惑天空》(Glamorous Sky),另一边厢又自称“老歌挂”,大唱外婆及外婆的外婆年代的歌曲。多亏时下的歌唱综艺节目,带动了老歌热潮。
自小,昕的性格和脾气跟我很相似,倔强、固执,我性格上的弱点全在她身上反映出来,对我而言是种“报应”。
昕的名字(Shin)跟日本文大有关系。那年,我好不容易中选赴日研修,虽然怀孕三个月,在医生和家人的支持下把握良机,“带”着她在日本度过40多个日子;怀胎十月,我兼职翻译日本漫画《蜡笔小新》(Crayon Shin-chan),尽管那是小色胚的故事,我依然为女儿取名“昕”以兹记念,没想到她长大后喜欢上摇滚歌手信(苏见信),今年年初开设老同学部落格时,命名《摇滚艳阳天》,其实也是从她身上得到的灵感。
我对日本有特殊的情缘,那是十多年前无心插柳柳成荫。当年的日本老师太田阳子曾问我:你会教孩子日语吗?我回答道:看孩子本身有没有兴趣了。
我并没有认真的教过昕,有次太田老师来马,我们一家人陪游了半天,最后老师亲口问昕:你想学日语吗?昕害羞地点了点头。自此以后,她用自己的方式和途径,居然掌握了一些平假名和片假名,还经常唱中岛美嘉的日本歌曲呢!
她写的网络小说以日本为场景,每次都会问我一些日本地名、风俗等,虚构的人物全是日本人,同时为自己取个日本名--樱崎步(Ayumi Sakurazaki),显然比我更哈日。
上了中学之后,她开始有自己的决定。在国中待了两个月,她毅然转校到独中;学校离家很远,她寄宿不到一个月,又哭闹着要回来。如今,她每天早上乘搭爸爸友人的车子上学,放学后独自搭巴士回家。这是成长的路,我们要让她知道,作了决定,就要面对后果。
事实上,个性独立的她,没有太让我们担心。由于爱唱歌,她提出要学吉他,平时会主动练习,不再像小时候学钢琴那样半途而废。跟弟弟相处,也比小时候更懂得照顾弟弟了。她在校加入辅导组,并立志到台湾深造攻读心理学,在辅导别人的同时,也辅导自己。
回想起小时候常被长辈说我长得像爸爸,而今有个像我的女儿,是香火传承,是好事。

(珍)

Sunday, June 21, 2009

向双亲说“我爱你”

图说:爸爸在内外孙的围绕下,表面是严肃的,内心应该是喜悦的。前排左一和左二是我的一对宝贝,昕(中二)和咏(小六)。


昨晚出席双亲节晚宴暨『寸草心』征文赛颁奖礼,銮中学生大唱丰收,尤其是诗歌组亚军作品“多四笔画的爱”,令我印象深刻。
在数月前的会议上,一位评审大力推荐“多四笔画的爱”,我也觉得那首诗很不错,不过,追根究底,两人都对那四笔画百思不解,决定交给总评定夺。
总评一看,灵机一动,立即解开疑窦:“那四笔画是‘心’字,繁体字的爱有心,简化之后才失去心的。”我们才恍然大悟。
昨晚上台致词时,总评把评审的“糗事”挖了出来,我们在台下窃笑。
我是第一次当评审,在中小学组的散文和诗歌当中,要找出真实的好作品并不容易。从参赛者的角度来说,父母太平凡了,自然会倾向杜撰,写到某些情节就破功,结果被割爱了。
女儿昕在学校接过这项“功课”时, 有些迟疑,因为她最擅长天马行空,最爱写网络小说,虚构情节了。当时我还没接到评审的重任,站在妈妈的立场,先问她是想拿奖还是要创作,她想了想,决定走出传统的作文框框,构想了相当青涩的亲子情,参赛之余,也上载到个人部落格(http://glamorousayumi.spaces.live.com/ )。
双亲节晚宴深具意义,主办单位花了不少心思,也在会上说了不少感人的语录,提醒在场者,在这个特别的节日向双亲说“我爱你”。
我的双亲仍在巴罗,我说不出“我爱你”,相信他们也接受不了这类问候。在大都会为生活拼搏,行孝是偶尔为之,通常由孩子代劳,例如每次回老家,不忘交待孩子去陪外公喝喝茶、钓钓鱼;过年时,妹妹也会召集大大小小在年初一晚,跟外公外婆相聚吃饭。
我的两个孩子跟外婆生活了6年才到吉隆坡来,所以他们跟外婆的关系,远比跟外公亲密。
很多人都说行孝不在于形式,重要的是心意。在能力范围以内尽孝道,别忘了要和颜悦色。上回国学超女于丹来马剖析『伦语』时提及“色难”,她说,现代人有能力给父母很多物质上的享受,却未必能和颜悦色地对待老人家。
我不是百分百的孝顺女,难得的是在工作上经常有机会提醒自己,在这里跟老同学共勉之:在来得及的时候,让我们用行动向父母表达“我爱你”。

(珍)

Saturday, June 6, 2009

谢谢你陪我走过

6月1日,跟虹及芩会面之后,好几天没上部落格。其实想写想说的很多,尤其是看了谭赛云老师的文章,提及好几个记忆中的名字,趁着还没出发到霹雳州水闸新村,赶紧写下这些心情。
*校长,谢谢你让我成长*
6月4日,在沙登一所学校办新闻发布会,随行的一位实习生悄悄告诉我们,他是校友,当年还曾被校长鞭打过。
在用茶点时,校长正好走了过来。我们笑问校长记不记得他。校长果然没印象,沉吟了一会儿,实生习自行接话:“校长不记得9年前鞭打过我吗?”
校长听了有些尴尬,我们笑开来,纠正实习生:“你应该说:校长9年前让我成长了。”
曾被校长鞭打过的,往往一辈子难以忘怀;鞭打过学生的师长,却未必记得。可幸的是,多数学生在多年以后提及挨鞭的事,往往会有“当年一鞭令我成长”之慨。
李秀霞副校长在回忆录中提及巴罗中学的叶校长,那是典型严厉的校长,他的藤鞭令很多学生闻鞭丧胆、加速成长。
我虽然没有挨过鞭,却经常梦见自己快要挨鞭了,内心很焦躁。我向来都是模范生、优秀生,其实内心有很深的恐惧,担心那根粗粗的藤鞭随时会落在我身上,更糟的是,叶校长跟我爸爸私交甚笃,他曾经在半夜到我家,跟常年半夜磨黄豆以制作豆腐的爸爸一起吃榴连什么的,我无意中听到他的声音,连厕所也不敢上了。
初中三那年,叶校长教我们历史科,有次考试,我的成绩平平,全班最高分的是仁忠,当时校长别有寓意地看了我一眼。那次之后,我拼命啃历史参考书,到了SRP前夕的模拟考试,我在75题选择题中答对了73题,连自己也感到吃惊。
那年,SRP历史考题一反传统,居然采用LAT的漫画出了一道有关马六甲王朝的考题,校长似乎有些气馁,对我们说:“没关系,考不好是出题人的错。”结果,我在所有科目中唯一考到A1的就是历史。
这就是爸爸的好友——叶校长给我的压力兼推动力。
*尘封记忆中的名字*
小学时期,每逢周会总有一位司仪负责简单的仪式。六年级那年,我被相中当上小司仪,也为我奠下主持各种活动的基石。
当时的校长是吴铭富校长,多年以后,我们在报社重逢,吴校长是本报的忠心支持者,不但热衷投稿,也积极参加报章竞赛,有次还幸运地赢取了前往台湾观光旅游的机会,后来却因身体抱恙而错失良机。
也许是前年吧,我们的主笔通知我,吴校长逝世了,我们约好到他灵堂前吊唁。我原本想趁机探望吴家姐妹,尤其是曾经跟我同班的学妹美婷,可惜无法如愿,只能在丧府前厅跟她的姐夫们交谈,包括同学潘宝环的兄长,即美圆的另一半。
说起来,我们这一届跟学长及学弟妹的感情很融洽。五年级时,每天上课前,最爱跟六年级的学长们在草场玩乐,那一年的毕业茶会办得最频密,除了校方安排的送别茶会,我们私下又聚在一起,玩乐之余高唱骊歌,学姐们感情丰富、离情依依,好几次触景伤情而落泪,当时陪同我们一起玩闹和落泪的,是孙美凤老师,她还特地办了一个送别茶会,让我们到她家去玩。
送走了学姐学兄,我们成为老大时,印象中,余曹华是跟我们感情最好的学弟之一。我们毕业那天,校方的毕业典礼完成之后,我们几个人结伴到教师办公室,很理性地很冷静地一一跟老师握手道别。
那一别,有些面孔就尘封在记忆之箱,迄今30多年,别说老师,连同学也甚少往来。在小学时期非常活跃的亚燕,不但李秀霞副校长问起,连谭赛云老师也提及。亚燕的另一半,是我的前同事,当年她来报社找我,恰好我没上班也不在住所,同事好意陪她兜了一圈找我,从此结下情缘。后来,我们鲜少联络,芩曾通知亚燕有关部落格的事,迄今没见到她露面。
人生的驿站,人来人往。在某个驿站上车或下车,都会带走或留下某段回忆,就算找不回当年的情怀,那些足迹依然留在内心某个角落。
李景华老师、郑淑华老师、余文光老师、李天文老师夫妇、李金木老师、上官乃良老师、陈南英老师、刘文彬老师、林玉溪老师、汤建生老师,以及许许多多忘了名字的师长们,谢谢你们陪同我们走过一段成长的路……

(珍)

Friday, June 5, 2009

难忘在巴罗执教的日子

图说:当年在巴罗华小留下两年足迹的谭赛云老师,跟其他女教师合影。右起谭赛云师、陈南英师、刘素娥师(李天文师的夫人)、李秀霞副校长及孙美凤师。

在吧罗华小执教短暂的两年(1972-1973)一晃而过,但校园内的每个角落却留下了我的足迹。吧罗华小矗立在小山岗上,风景怡人,空气清新,是个学习的好地方。与大家阔别足足有36年了,然而同事之间的关爱与合作,学生们的勤奋好学与尊师重道还是历历在目。

想当初,从玻璃市加央初次离乡背井到这么遥远的吧罗来,想念家人是难免的。抵达学校的第一天,校方为我安排了宿舍,因此我不必为找住所而烦恼,让我有归宿感。我与李秀霞副校长共用一个房间,但是李秀霞副校长只把这个房间当成她的午间休息室,下午班放学后她就回家去了。

宿舍里住了不少老师,包括吴铭富校长一家人、李景华老师、郑淑华老师、余文光老师、李天文老师夫妇、李金木老师、上官乃良老师、陈南英老师、刘文彬老师、林玉溪老师、汤建生老师等。还有几位寄宿的老师的名字我一时记不起,但印象还深刻。

刚开始时,我和校长一家人共用餐;后来,我就和几位老师一起轮流准备早餐和晚餐,因为宿舍后有厨房供我们烹煮食物。大家一起上菜市场,一起烹煮食物,其乐融融。

犹记得某班的学生曾经向我询问玻璃市的房子是否都用玻璃建造的。我打趣地说:“是啊!”他们都很惊讶。小孩子们真是好天真啊!过后,我告诉他们其实玻璃市的房子也跟吧罗的一样,没分别。

在两年的教学中,学生们都努力向上,上课时专心致志,认真地做功课,并且十分敬爱老师,令我无比安慰。学生们的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更叫人疼惜。多希望有那么一天重游吧罗,与学生们相聚,重温旧梦。

我曾经教导吴美圆及几位学生打英式女篮,她们都非常认真地练球,结果她们不负众望,在区英式女篮比赛中获奖归来,为校争光。她们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王亚燕的羽毛球打得相当有水准,她在州内比赛中也获奖,被遴选为州代表参加全国赛,可惜为了某些因素,她放弃了。不知目前她还有在打羽毛球吗?

学校后门附近有一块空地。校方让科学老师在该地上开辟了科学园地。我们还种了几行的玉蜀黍。傍晚时刻,会员们跟有关负责老师们一起辛勤地干活,十分写意。后来的收获非常丰富,大家乐开怀,真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曾和陈爱庄老师、余文光老师、陈南英老师等参加林华易老师的婚礼。当时大家也拍了一些照片。我想,现在林老师夫妇已经儿孙满堂了吧!

因为离开家乡太远了,我在1973年年中申请调回玻州。当年年底,我的申请信批准了。当时我既高兴又舍不得,但总归还是回来了。临别前,校长、老师及学生们曾为我设了欢送茶会。我们依依惜别的那一幕,我铭记心中。到现在我还保存当时茶会的照片。我借此机会再次感激校方及学生们对我的厚爱,我永志不忘。

我回来后,就在离我家15公里的新民华小执教(1974-1979)。之后,我申请调职到加央群益华小。群益华小离我家只有几步之遥,非常近,既省时又方便。我在那儿执教了大约24年。2004年3月,我接受升级,又回到新民华小,担上校长职位直到2006年5月1日退休为止。

有一回,余曹华(比珍小一届的)来玻州公干的时候,从电话局的电话指南中找到我家的电话,联络上了我。我喜出望外,想去把他载到我家来,但他执意要自己过来。当我发现他竟然步行了一公里多的路程自己找到我家时,我非常感动。

当天傍晚,我和我先生载他到玻璃市港口一家著名的华人海鲜餐馆——海天海鲜去用膳。值得一提的是,前任我国最高元首(玻州拉惹)及家人也经常到这家餐馆去用膳。当时,我和曹华无所不谈,了解了各自的生活近况。目前他应该还在吉隆坡工作吧!

2003年9月9日,我在关丹遇到吧罗华小的旧同事孙美凤老师。当时,我带领学生去参加全国华语演讲及笔试比赛。大家在会场内匆匆忙忙聊了几句就各忙各的了,没机会深谈。当时,她已升任校长了。

我第一次收到林金英的信件是我还在吧罗华小执教的时候。当时的她已是中学生了。我不曾教过她,也不认识她。收到她的信,我感到很意外,却也非常高兴。我们可算是有缘,至今我们偶尔还会鱼雁往来。

2005年12月中,她与友人到浮罗交怡去旅行时,独自抽空来找我。我和我先生带她到玻璃市的一些名胜地去走走,其中包括玻州Batu Pahat的蛇场及小型飞禽公园。因为某些低洼地区淹水了,所以我们没法带她到玻州著名的暗窿(Gua Kelam)去参观。午餐后,她就归队了。

金英回去后的第二天(2005年12月19日),玻州发生大水灾,我家也不能幸免。屋前屋后,水位升至膝盖,汪洋一片;而屋内的水位只达3cm。但,有些搬不动的橱具还是稍微损坏了。有一年,我竟在玻州加央十大歌星义演的时候与珍重逢,心中的喜悦非笔墨所能形容。

阔别这么久了,要谈的话不胜枚举,可惜她因职务忙碌,我们只有短暂的叙旧。但,相信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们一定有缘再相聚。岁月匆匆,人生亦超过了半个世纪,而我的学生也遍布了各处,各有所成,很多都青出于蓝。我非常欣慰,但愿同学们前程似锦、快乐安康。

文:谭赛云

图说:2005年12月19日,玻州发生大水灾,谭赛云老师家不能幸免,夫妇俩也不忘留影记念这场大水灾。

Friday, May 29, 2009

记忆中的老师们

珍要我写“我最敬爱的老師和我最痛恨的老師”。我开始在想,到底谁是我最敬爱的老師呢?我最痛恨的老師又是谁呢?
说实在的,到了我们这个年龄,那些最敬爱的和最痛恨的老師,都已经是回忆了。最重要的是那些还留在我记忆中的老師们。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已故黃茂寬老師。言之有理而从不偏爱于一方、待人和蔼可亲的他,在上课时认真的很,偶尔也露出幽默的一面,逗得学生们哄堂大笑呢!
黄老师任劳任怨的教学态度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他总是把枯燥乏味的课业表达得津津有味, 让我们艰难的学习变得易如反掌。相信班上许多同学都会赞成我的看法吧!
另一位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就是余文光老师了。虽然我已记不起余老师当年教我们什么科目,但我记得他为人和蔼可亲,还很疼爱我。我深信他仍然对我有少许的印象,所以前几天就当机立断,向吴俐溧同学拿了余老师的电话号码。果然在我预料之中,老师真的是对我以往的事情还记得很多。我们尽情地谈了整整二十分钟,重提了许多陈年旧事。
让我更惊喜的是,老师还记得我的老家在哪里,也问我是否还会说我的方言“广东话”。老师也提到他是虹以前的邻居和珍寄贺年卡给他而寄错地址一事,还问起珍是否还会说潮州话等等……
我非常开心,因为余文光老师依然记得我。不用说,已故的黃茂寬老師肯定也会记得,因为我时常上虹的家吃粥,还和老師一起吃。何况虹也曾经告诉过我,黃老師记得所有他教过的学生,这是最令我佩服和感到高兴的事。

文:愫芩

零星的记忆

看到虹和芩对李秀霞副校长回忆录的回应,内心是欣慰的,更开心的是,谭赛云老师发了电邮给我,提醒我两个险被遗忘的女老师名字,即陈爱庄老师(余文光老师夫人)和陈南英老师(上官乃良老师夫人)。
在《记得当年年纪小》一文里的“梯级图”,排在最后那位最高的,是谭赛云老师的师训班同学陈爱庄老师。我没猜错的话,当年是谭老师撮合了陈爱庄老师和余文光老师。
说起来,我跟陈爱庄老师有过很短的同事缘。当时我考完STPM,学其他人申请临教,结果很快接到通知前往圣德华小执教,在那里跟陈老师成为同事。
从巴罗到圣德的园丘路逢雨就一片泥泞,有次巴士有故障,我们只好自行骑电单车到学校去。当时是我载着陈老师,战战兢兢地驰骋在很潮湿很滑的红泥路上,其中有段路很陡很险,电单车有些吃力,陈老师立即下车步行,过了那小段路再上车。
我在圣德华小执教仅一两个月,用电单车载陈老师也只有一星期左右,这一小段记忆,陈老师是否还会记得呢?
李秀霞副校长的回忆录,肯定勾起了大家零零星星的记忆,谭老师为我补充的两个名字,也显示谭老师正重拾在巴罗华小的记忆,希望很快就可以读到老师脑海里属于巴罗华小的温馨点滴。
期待您,谭老师。

Wednesday, May 27, 2009

粉笔生涯35载细说从头(完结篇)

——李秀霞回忆录

(2007年8月19日)

图说:1963年带领巴罗学校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到吉隆坡旅行,与部分学生留影。左为甘乃中师,中为李秀霞师。


系列之(六)完结篇
家长投诉事件
六七十年代尚未有学前教育(幼儿班)的设施,一年级学生初来上学多由母亲携带前来,也有在孩子身边伴读一个学期之久,母亲要离开学校,孩子哭闹纠缠不休,要求我鞭打孩子。我说:我和老师都要耐心哄劝孩子,不能打骂惊吓,否则孩子更惧怕,不敢上学。
这是家长要求老师打骂孩子让他就范的例子,这些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纯朴天真,为老师们带来了很多麻烦。问他叫什么名字,“叫亚狗”、“叫查某”;爸爸叫什么名字,“叫阿爸”,诸如此类,不胜其烦。我建议级任老师用马尼拉卡做成“小徽章”,当父母带孩子上学时,问明姓名写在卡片上,为学生扣在校服胸前,也让科任识别,还让家长每天为孩子扣上“徽章”上学,如此过了两三个星期才算“功德圆满”。
对老师处罚学生引至家长投诉事件常有发生,比较典型的有下列三件:
(一)
五年级刘姓学生父亲带着儿子拿着藤鞭冲进开学典礼会场,当着校长、老师和全体学生面前,一面吼叫“你们看看这成绩满江红(意思是全部考试学科都不及格)!今天看我非打死你不可!……”,一面又鞭打着孩子,我连忙上前劝开家长,把他请到校长室,告诉他:你这种教子方法是不对的。孩子成绩差不该埋怨校长、老师,同一班学生成绩有的优异、有的差劣;可是老师却同样不分彼此的教导他们,有些学生天资聪敏又肯用功读书,成绩便有差别;平时家长应该多关心孩子在校外在家里的活动,多鼓励、多严加督导孩子的功课是否了解领会,作业是否做完做好,孩子的学业成绩自然进步;现在你一时冲动当众鞭打他,反而失去他的自尊心,变得自暴自弃,希望你息怒。
最后,他接纳我的意见,有了下台阶,便悻悻地走了。
(二)
一天中午放学后,教师正在进午餐,一名张姓家长怒气冲冲走进学校,边走边骂“你们先生会肚饿,我的儿子肚子就不会饿吗?岂有此理!真不是人!是畜生!”我听到了立刻上前了解情况。
原来他在本校上午班读三年级的儿子被科任老师“关学”,叫他熟读马来文课文,因为好几次测验只得10分。
平心而论,这个孩子听话,不多事不惹事,品行还好,可能天资太差,又缺乏辅导才造成成绩太差。我对前来“闹学”的家长说:你孩子考试太差,老师才关心他而“关学”。叫他读书、背书是一番好意,到了一定时间肯定会放他回家,(该生家离学校很近,三几分钟可到),你这样不问情由,侮辱老师会使老师灰心,以后不管孩子是勤是惰是好是坏,谁肯花精神在课外加以辅导。我立刻放该生回家,可是他不敢离座,只得请科任官老师来放他回家。
(三)
一天傍晚,住在新村的罗老太怒容满面,带着外甥来学校投诉,我先把她引进校长室,她抹着泪痕一直诉说;那个没有天良狠毒的老师把我外甥打成这样。
她一面除下孩子的裤子指着屁股两片瘀青红肿,一面接着说:他今天回家后站着吃饭、做事、看东西,后来扑倒在床上雪雪呼痛,我才发现他屁股受伤如此严重。我带他看医生证明是打伤的,他才说出是被教英文的陈老师打伤的。
我的儿子是星洲日报记者,他气愤地要把事件发表在报章上,警戒一般对学生施暴的老师。我首先同情家长的感受,承认老师的处罚不当,但也维护老师的尊严,分析事理给她听,老师与学生没有仇恨,只有关怀与爱心,所谓“恨铁不成钢”、“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虽然处罚不当,失手打伤孩子,但出于好意,希望学生努力上进,相信你也不愿有“上课教书。下课后不管学生学习态度。是否把功课做好,学生成绩有无进步”的老师。总之陈老师有错,念在她的出发点是好意,希望罗老太大事化小,为了息事宁人,我要陈老师到你府上向你道歉(但不让其他任何人在场,以免失去老师的尊严引来反效果),并助以后不再发生同样不愉快的事情,陈老师也听从我的调解,消弭了一场“家长闹学”的风波。

1984年退休正式告别杏坛
1984年11月1日正式退休告别杏坛,综观35年教学生涯,虽不多姿多彩,也曾遍历艰辛,总算全始全终、坚忍不拔地走过来了。
时代的进步日新月异,有谓“国家兴衰之命运,系于教育事业的成败”,我国千千万万不计名利,不辞劳苦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继往开来,任重道远,为卓育造就“德、智、体、群、美”五育具备,身心健全的国家精英,为缔造和谐安宁、幸福社会、繁荣富强的国家作出伟大的贡献。


后记:
2002年秋,历任巴罗华文小学数十年董事的洪金池老先生逝世,特地前往吊唁,顺便到学校去看看,只见前校舍后面双层新教室,新大礼堂巍然耸立。政府的斥资、民众的热烈支持,学校得以不断发展,真是可喜可贺。
一批学成返校服务的学生竞相前来握手问候,畅叙阔别多年之情,只有一些小学生凝视着我,笑问身旁的老师:她是谁?“她是我们学校的老副校长。”
我走进从前讲学的教室,手抚黑板、讲台、学生桌椅,悠然神往,从前与学生们共同教学生活的情景犹历历在目,如今竟当得一个“老”字,真是岁月不饶人,感慨万千。
眼见莘莘学子享受现代化情景不胜依依,不禁为他们光明幸福的前途祝福,也为三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的我感到无限欣慰。爱志数言藉留雪泥鸿爪以供回忆与自娱。
2007年9月19日整理/订正于芙蓉

(全文完)

粉笔生涯35载细说从头(五)

——李秀霞回忆录
(2007年8月19日)

系列之(五)
1965年担任巴罗华小副校长
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学校为政府接受,易名为“巴罗国民型华文小学校”。学校行政一切依照政府规定的体制办事(全国小学得到统一的规划)算是进入了新的年代。
时至1965年,本校学生人数增至900名(当时政府规定,只要学生人数是750名便可升格为“A”型华文小学),以教育部实施的新指令,本校被定位“A”型学校,应设副校长一人取代教务主任,训导主任掌管学校内部校务,保留原有的上下午班主任予与协助,学校开是依照手续在报刊登征聘副校长启事,一时有十位教育界人士应征,反应相当不错,而我向来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无大志,又与世无争的人对副校长一职不存染指之心,无奈承蒙郑文发副董事长再三登门要我出来应征新职,他不想与外埠人士打交通,又因我担任校务会议秘书多年,熟悉本构行政工作为由,我只得勉为其难发函应征,经过本校董事会及柔佛州华校陈玉锦督学的面试,结果中选受聘为巴罗国民型学校(A型)副校长。自1965年1月1日至1984年11月1日退休期间,同事合作愉快,师生打成一片。
1965年为建校10周年纪念,学校举办游艺恳亲会。新官上任总得有所表现,再加上我也是中高年级的音乐教师,于是便将以前在国内所参加过的一些文娱活动的资料,如歌咏队中的大合唱、二部合唱、轮唱、独唱;歌舞节目如扇舞、采茶扑蝶、凤阳花鼓、青春舞曲、蒙古舞、宫灯舞,以及现炒现卖的马来舞、歌剧有小放牛、哑子背疯、夫妇观灯;短剧有蔡顺采桑葚。
以三个月课余时间日夜训练,以上节目全部由我弹奏乐曲(除夫妻观灯和蔡顺采桑葚有原录音带配乐以外),并由符应老师帮忙录音以及表演时配合播放,还有“青春舞曲”、“凤阳花鼓”得到本埠青年促进会的铜乐队伴奏,营造了青春活泼、矫健有力的气氛。全校各班的音乐教师们也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节目,演出时间达2小时半,演出紧凑,绝少冷场。
游艺恳亲会在本埠民众大会堂演出,第一晚是彩排,优先招待学生家长。其实一切演出节目、舞台布置、灯光、布景、道具一如正式演出。第二晚招待各界来宾如县教育局官员、永平、居銮、占美、令金等地的学校同道。
这次演出得到黄茂宽老师设计全场演员的服装、道具,校友们缝制演员服装、符应都是及其邀前来义助演出的李先生负责舞台布置、布景、灯光设计效果非常优美,本埠美容院老板黄晓霞女士及电发院派来的美容师、本校全体女同事负责演员化妆。李竹影师负责保管,供应全部演员的服装、道具。本埠青年促进会会员义务帮忙全部演出时间更换节目时所需要的舞台布景、道具,动作敏捷无误,其功至大。
在全校学生、校友、朋友的通力合作之下,总算演出顺利成功。两晚的演出,民众大会堂内座无虚席,还有许多观众,在大会堂走廊围观支持,水泄不通,深获好评。
嗣后学校每隔一两年举行学生成绩展览会、运动会或小型恳亲会。
学校组织并训练制服团体
1975年吴铭富校长调任东甲启明学校,由陈金泰校长接任掌校,同年教育局谕令要组织并训练学生制服团体。于是“圣约翰救伤队”首先由本校体育都是成立,并请巴罗圣约翰救伤队队长黄家发协助教练。
接着“女幼童军”组成,全校分成4个分队,由孙美凤、蔡惠兰、林桂兰、谭宝玉4位老师负责训练,团体成立时恭请柔佛州女幼童军总监车惠珍女士前来监誓、颁发襟章,仪式简单而隆重。
军鼓乐队由陈金泰亲自组织教练,并请培智学校余开莹校长协助教练笛子吹奏。吴南生副董事长向居銮县政府申请拨款,购买军鼓乐队的全套乐器,如大鼓、小鼓、喇叭、笛子、铜、钹等,至此军鼓乐队正式成立。
军鼓乐队的指挥林秀明同学,别看她是一个女生,可是她穿起亮丽的制服,英风飒爽,指挥若定,口令宏亮,俨然有大将之风。训练有时颇见成绩,每逢校庆、运动会及特别庆典,出场表演队员们制服鲜明、士气昂扬、步伐整齐,各种乐器演奏节拍有序,尤其是队形变换,敏捷美观,引来很多村民围观、赞赏,深获好评。
此外尚有巡察团、英式女篮球队等,一时全校师生都活跃起来,日子过得风风火火蛮快乐的。
1972~1982年兼任巴罗中学华文教师
本区吴南生州议员为本埠两万多人口的新村民众的子女们免除到外埠(永平、居銮县)升中学读书的辛劳,也为家长们减轻教育子女的经费负担(新村家庭多为割胶工人),多年来向柔佛州政府、中央教育部申请拨地拨款兴建中学,1972年巴罗综合中学竣工开学了,恭请教育部长佐哈励莅临开幕剪彩。正如叶文进校长致词时所说:没有吴南生董事长多年辛勤奔走努力争取,就没有今天的“巴罗综合中学”。因此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以报答吴董事长对大家的期望和建校的功劳。
当时社会都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尤其是家庭收入不丰富的女孩子,小学毕业已算不错了,要再深造可是非份之想,如今本地有了中学,女孩子升中学的机会和愿望可以实现了,果然数年后参加MCE考试成绩优异的女学生获得师训,回到母校担任教职为母校服务,造就了不少教育界的英才。
巴罗综合中学开课以后须要聘请华文兼课老师。该中学距离我工作的小学相隔只有一箭之遥,而且我上课时间是上午班,而中学的华文课编在下午班,时间没有冲突;叶校长又盛意拳拳,我便应聘当中学华文兼课教师。
(**右上图说明:巴罗华小举行常年运动会,恭请本校州议员吴南生副董事长颁发奖杯予优胜者。左为陈金泰校长。)

(待续)

我和老师有个约会







那天是母親節前夕,我和珍踏“征途"時有點興奮,和之前一晚的沮喪加失望的心情比較有如天淵之別。
我們竟然是決定去拜訪李秀霞副校長之前一晚才知道她老人家已經不住在峇株巴轄,真是晴天霹靂!
幸好珍聯絡上李秀霞老師的女兒,然後經她的媳婦指點迷津後,我們決定走這一趟,不想老師滿懷的欣喜變成失望。
我和珍發揮新聞從業員找路找地方的"職業本能",雙劍合壁,誰與爭鋒,不是狗屁,根本連找都不用找就直接抵達李副校長的家門口了。 我們按了門鈴,不久一位白髮蒼蒼的婦人在門口張望。我們立刻知道那是我們數十年不見的李秀霞老師。
老師也一眼就把我們認出來。
李老師髮是白了,但精神不錯,只是膝蓋有毛病,腳步有點蹣跚。
她說數年前動了心臟繞道手術,這幾年才好一點。我覺得以老師的年紀,已經是很難得了。
原來她在芙蓉渡過三個新年,峇株巴轄已經很少回去。問她還有回巴羅嗎,老師說:“巴羅的老家,燒掉囉。那一整排老店都燒光光了。”
就算要回巴羅探親友,沒有了家,那就不容易了。相信很多離鄉背井,在外頭落地生根的老同學也一樣吧,巴羅是距離他們越來越遙遠了。
李秀霞老師的孩子都長大成材,一些孫子也畢了業當了專業人士。 看到我們這兩個當年經常被她欽點去唱歌跳舞的小瓜已經成了別人的媽媽,她滿懷感慨。
我問老師為什麼當年有表演節目時總是選擇珍和我。她說:“因為妳們兩個很聰明呀!”
其實我當年也很願意啦,因為被老師叫去練習的時候,可以光明正大的蹺課。
珍說其實要感謝李老師當年的栽培,因為當年經常上台,我們兩個人長大後才有勇氣站在台上。
當年我們兩個人差不多逢學校有節目就會被叫去表演,有時連馬華公會的活動,我們兩個人也會調去充場面。老實說,我不太喜歡穿古裝,有點像丫環;珍更慘,她有時還要反串男生。當年我總會想:為什麼不讓我們扮仙女呢?仙女比較可愛吧。
所以在老師心目中,我們應該是定格在那個梳著兩個髮髻,穿著紅彤彤褲衫的小丫頭的片段吧。
老師和兒子媳婦都很客氣,把我們接去附近餐館吃飯,這是我們第一次和“母校之母”的母親節團圓飯哩。
臨分手前,我問老師有什麼話想對巴羅的同學說。 “祝你們身體健康,生活愉快,前程似錦。” 老師想要帶給她的學生一連串的祝福,同學們,你們收到了嗎?

文:曉虹

Monday, May 25, 2009

粉笔生涯35载细说从头(四)

——李秀霞回忆录
(2007年8月19日)

系列之(四)

超龄入学 亦师亦友

学校是当地商人、侨领和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士创办的。教师由董事会聘请,薪金由董事会发给;学生学费由董事会收存,以及支配学校的一切行政费用。全校学生有180人,分五班上课,四、五、六年级各一班;二、三年级合一班,即采用复级制教学法,上课时一动一静,三年级作练习作业,二年级讲课文、读课文,依此轮替教学。一年级人数较多为一班。
六年级级任的待遇为170元,五年级级任为150元,而三、四年级的级任可得140元,一、二年级级任则为120元。学校右边有一块羽球场,那偌大的草场(当时没有羽球、乒乓等球类活动)是高年级上体育课作体操、环场跑步,以及低年级游戏课的场所。
当时学校没有政府制定的考查学生成绩的制度。本校一年分两学期制,上半年有中期考试及学期结束前考试一次;下半年亦然,一年总计考试四次。校舍因陋就简,一切设备缺乏,在这种情况之下,唯有尽心尽力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当时儿童入学没有年龄限制,尤其是居住在新村胶园的孩子,七、八岁时每天清早五点半就要跟父母到胶园去做工,在胶园打盹一个小时,待父母把树胶汁割出流到绑在树上的胶杯时,孩子们就赶快把杯里的胶汁倒进手提着的铅桶里去,这叫做“收胶杯”。那是一份不可缺少的工作,因此他(她)们的童年都在胶园中度过。
孩子们往往在十岁时才入学读书,而且父母们给孩子上学的目的只求他们学会计算每月割了多少斤胶汁,应得多少工资,不让雇主欺骗,也不知读书求知识、学技能,适应日益进步的生活环境,将来可以改善生活,更不了解读书也在学习做人的道理,修养优良的品德、立足社会的重要。
在我那六年级的班上就有多名十七、八岁的学生,他们刻苦耐劳、尊敬师长、守纪律,因为年龄大一点的关系,老师教学方法也能接受、理解,师生关系变得“亦师亦友”,和谐亲善。
我常在讲课有余的时间,为他们讲些《三国演义》的精彩片段,如:孔明借箭、空城计、三气周瑜、赵子龙单骑救阿斗等等,或每当节令时就讲一些有关的民俗的故事如:清明节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的意义;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中秋节纪念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的故事,还有孟母三迁其居教导孟子成为一代贤人、岳飞母亲为他背刺“精忠报国”以勉励他奋勇杀敌成为一代名将的故事,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钦佩老师的博学多才,不禁油然生出仰慕之心,同时也启发他们学习华文的兴趣,慢慢地指导他们写日记,把平日所见所闻、有意义的事情连同自己的感想,用文字表达出来。
距学校三十步之遥就是本埠邮政局,因此,我也教导他们学习写信(应用文之一种)格式,信的内容写法(乡区学生根本没有与人通信交往的经验)、信封的写法,(收信地址以学校地址作练习,用同学互相投寄的方法寄出)。第二天收到“来信”都很兴奋,纷纷前来报告,亲身经历倍感新鲜有趣,以后真能为父母写信与亲友互通讯息了。

一声勾沙 师生殴斗
后来慢慢教导他们写作,学习记叙文、说明文等体裁的文章,日子久了渐渐有了成绩,为了鼓励他们更加努力习作,学校在讲台对面的板壁上用彩色手工纸开辟了“学生园地”、“比一比”两个壁报栏。“学生园地”张贴学生优秀作文作品,“比一比”则用来公布各科考试成绩优异的考卷,作为同学的示范与鼓励,如此搞得兴兴头头,却为我带来很大的麻烦。
事情是这样引起的,当时我班上一名姓张的女学生,长得清纯秀丽、活泼可人,为英文教师黄君所喜爱,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之常情。师生日夕相对,情愫渐生,可是当时民风未开,男女拍拖恋爱的事情少见少闻。
一天,黄老师接近这名女生,亲自指导作业,态度亲昵,被旁边的男生窃笑,一声“勾沙”(福建话意谓调戏),引起满堂哄笑。黄老师恼羞成怒冲向前去,用教科书敲打该男生的头,而该男生也不甘示弱,举手阻挡,把教科书从窗口抛落大马路上。
黄老师怒不可遏地挥拳猛揍余姓男生头部,全班哗然,在办公室的李教务主任连忙上前劝说:“不可打老师!”,还上去参战(因为黄老师是董事长的公子,不知是否讨好他,还是真的劝架)。我闻讯赶到现场,三人才解开了纠缠。这时黄老师、李主任面红耳赤悻悻地走了,却见余生头青脸肿,放学回家后,该生家长心痛儿子被打伤,便带他去警察局投诉报案。
这样一来事情闹大,被传开了。于是董事部与校务部开联席会议讨论如何处理所发生的事情,黄董事长主张立刻开除目无尊长、殴打老师、品行顽劣的学生,身为级任的我建议记该生“大过”一次,要该生家长自动到警察局去销案及写悔过书,亲自向黄老师认错赔罪,给他一个机会,因为该生只差三、四个月就将高小毕业了,在50年代这种学历可帮助他找一份工作,无奈人微言轻,结果余生还是被开除了。

险被扣莫须有罪名
两年后,听说该生中了“福利彩票”头奖,一家人迁离巴罗到吉隆坡经商发展去了,此是后话。至于张姓女生毕业后嫁给一位警察,调任新山工作去了。事后黄老师感到教书乏味辞职不干,襄助父亲经商管理业务去了。
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柔佛州华校督学熊嘉宾特召朱仰高校长前去问话以了解真相。朱校长是个懦弱怕事不敢承担责任的人,在州督学面前告了我一状,说我失责没能管教好学生以致闹出事来,又说我是来自中国的危险份子,有共产党思想倾向。一来学校任教职就教学生出版“大字报”和组织班会,这是本校前所未有的事,幸好熊督学与我四哥稔熟,明白我的家庭背景,当时便劝谕朱校长不可乱加“罪名”于我,出版壁报、组织班会是级任老师处理班务的正常做法是好事情,从此总算解决了一场风波。
事后风闻董事会次年(1953年)将解雇我(不再续聘),因此引起我申请正式教师的动机。趁着假期之便,我将师范毕业文凭和任教职的经历,写了一份履历表,呈交州教育局申请注册为正式教师。出乎意料之外,两个星期后,正式教师证批准发下来了,其实“海师”毕业的同学很多在星、马担任教职,教育局认同我的资格,很快批发下来,真是因祸得福,羡煞了申请多年仍未得偿所愿的同事们。
1953年我又高高兴兴地回到平民学校任教(我的家在巴罗,我不想离开它)。没想到往后三十多年,至1984年11月1日退休,我一直为巴罗学校服务。

图说:1962年巴罗学校校庆日举办“手工艺展览会”。右起朱仰高校长、仲燕华师、李竹影师和李秀霞师。

(待续)

Saturday, May 23, 2009

记得当年年纪小

图说:看到我的笑容,就能理解跟谭赛云老师合照是多么幸福的事~
图说:个子矮小的我排在最前头,后面是莉莉和亚燕,接着是谭赛云老师和谭老师的师训班同学陈爱庄老师(余文光老师的夫人)。不知是哪位摄影师的好主意,让我们拍出这张“梯级图”。
谭赛云老师看到了李秀霞副校长的回忆录,又兴致勃勃地电邮了两张照片给我。谭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多年来似乎不曾消减,知道我前阵子病了,也不忘在电邮里嘘寒问暖。
我早已不记得旧照片收到哪里了,在谭老师的照片里看到当年青涩的自己,不禁失笑。
犹记得农历年初一跟老同学重逢时,有人提及我当年的“标志”--辫子,我开玩笑回说,明年老同学聚会,我会绑辫子跟大家见面。其实,辫子对我而言,就像名字一样,是意义非凡的,因为辫子代表婆婆对我的疼惜,而我的名字则包含了爸爸的爱。
初入学时,是婆婆替我绑的辫子,很细致很整齐,我每天都端端正正地上学;后来学会自己绑了,却远远不及婆婆的手艺,不过,一天不绑辫子,就会觉得头发很乱。直到高中离家念书,不在婆婆及家人视线范围内,我才开始更换发型。
说到名字有个“小”字,在我踏入社会之后,曾经令我困扰。两个妹妹先后将“小”字改为“晓”或“筱”,我却没有这么做,到了今天,连女儿也不赞成我改名字,因为“那是外公取的”。女儿的个性跟我很相似,一句话说中我的心事。
爸爸原本对我寄于厚望,我却让他失望了。这么多年来,任由他人嘲笑,我也不想把名字改掉,因为这一生唯一能让爸爸作主的,也只有这三个字了。
小就小嘛,反正见到我的人都会说:人如其名。
我就是这么土,就是这么执着。这么多年,没有改变,也不打算改变。

(珍)

Friday, May 22, 2009

粉笔生涯35载细说从头(三)

——李秀霞回忆录
(2007年8月19日)

系列之(三)
1952年受聘于巴罗平民学校
平民学校坐落于巴罗火车站对面相隔十丈之遥的小山坡上,门前大马路是占美、圣德巴罗园丘居民通往巴罗街市的大道。从马路走上十级石阶进入学校大门,迎面一个大厅,厅中有个五尺高的大舞台,原来学校从前是村民们每年酬神演戏用的戏院。大厅直通大门是观众们看戏的场所,现在作为大礼堂,是学校举办开学式、休业仪式、周会或任何集会,也是每天学生集散的场所。大厅上方没有天花板,屋梁、屋瓦清楚可见。
大厅前面建着占有大厅面积三分之二的楼房,右边有楼梯,拾级而上的第一间就是校长室,旁加一个小房子,楼梯尽处有小走廊,通向楼上四间课室。课室有落地长窗(小木门),面对大马路可引进阳光,空气流通。
步下走廊便是一个半圆形,有栏杆的大厅,可能就是从前的贵宾看台,现在是办公室,摆着十张办公桌椅,那就是校长、教务主任、五位班级教师、英文老师的办公座位。
楼下舞台是现在礼堂的讲台,开会时校长、老师上台训话,学生们排队站在大厅中聆听训示。礼堂右边是食堂,老板李高夫妇,一边摆卖糖果、面包、蛋糕、汽水,一边生着大火炉卖清汤或干的咖哩面、米粉、粿条,卖给学生当点心。
我一时觉得奇怪,中国的小学生每天在家里吃饱了上学,绝对不准学生买零食,纪律严明,初见本地小学生的生活情况,一时真也适应不过来。
我有时仔细观察,常见老板娘用手抓炭加旺炉火,随手在围裙上或裤脚旁擦擦炭灰,跟着又忙着抓米粉或面放进碗里,再加清汤或咖哩水卖给学生吃,我把所见向校长反映,希望校长知会食堂老板,要注意卫生,以免影响学生健康,可是校长一笑置之说:“见怪不怪,反正那么久以来没出过什么乱子。”言下之意,怪我这个“新客佬”多管闲事。往后我便三缄其口,明哲保身为是。
另有一个怪现象是楼上校长室、教室都以木板为墙,五、六年级的课室没有门,中间只隔门槛分界。一天,上音乐课时,科任黄老师手握藤鞭向左指挥,向右指挥打着拍子正在教唱《叹十声》:“烟花那女子叹罢那第一声……”
我感到很别扭,心想,也许有关二战时雄壮激昂的抗日歌曲没传到这里,但也有很多歌词富有教育意义、旋律优美的歌曲,如《我的家庭真可爱》、《小白船》、《踏雪寻梅》、《苏武牧羊》、《渔光曲》、《友谊万岁》等等是可以用作教材呀。
一个星期后,我又听到学生们在唱《玫瑰玫瑰我爱你》。这些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不应作为歌曲教材。幸好在五、六年后,这类声音便绝迹了。
朱仰高校长是浙江人,满口浙江语音的普通话,开始大家都很不习惯,似懂非懂,但日子久了,学校师生、家长们都能听明白,也能沟通了。
朱校长平易近人,他有一个特长,就是为学生拔牙。当时当地并无牙医,能把疼痛难耐的蛀牙拔掉,学生与父母们无不感激不尽。
当地的民情纯朴,流行用职业类别称呼对方,如卖面嫂、豆芽婆、黄梨婆,开店的以店名称呼:“强中伯母”、“永美婶”、“平平嫂”等等,本校校长也得了个“拔牙校长”的雅号。
图说:各位,看到“强中伯母”和“强中女儿”了吗?提示:最右边两位。 左起陈南英老师(上官乃良老师的夫人)、亚燕、晓虹、余文光老师、李锡耀老师(已故)、小珍、兰香、莉莉及李秀霞副校长。

(待续)

Thursday, May 21, 2009

粉笔生涯35载细说从头(二)

——李秀霞回忆录
(2007年8月19日)

系列之(二):
1945年二战结束,我15岁,初中毕业。
经过8年战乱,国家千疮百孔,一时进入无政府状态。抗日期间,我家乡广东省属于大后方,从未与敌军短兵相接,但却经常受到敌机投炸弹或低飞扫射的侵扰,不论是学生上课,农民耕作,一闻警报声响,都纷纷奔向“防空洞”避难,斯时农村经济破产,米珠薪桂,饿殍遍野,民生凋疲,村里许多在外地(南洋各地)经营的华侨家属,经济来源断绝,苦不堪言。
我家本来只靠几亩薄田维持生活,平时每月由在上海经商的父亲汇款来接济补充家用,由于战乱的关系,已经两年音讯全无,单靠母亲领导孩子们种田、垦荒、多种杂粮,以足温饱。况且弟妹还要上学,我当然无法继续升学了,于是终日困坐愁城。
后来,我投考县立海滨师范学校,并受聘于大埔县附城乡每一中心国民学校。(此部分从略)。
1950年杪远嫁马来亚柔佛州,本着“以身许教”的初衷,愿为教育输诚。适逢外子的四哥在拉美士县的中华小学担任教务主任,翌年,我便跟着他,受聘为该校教师。
当时英殖民政府统治马来亚,每天清晨、傍晚都实施戒严令,禁止居民的一切户外活动,尤其被划定“新村地区”居住的胶工们,早上出门割树胶必定要搜身。所有居民一起吃“大锅饭”(即政府雇用特有厨师,将按照住户人口缴交的米粮煮成饭,然后按时间,按份量发给人民食用),据说是防止人民接济马共的措施。
英军时常在晚上围剿马共,在学校篱笆外不远的胶园中驳火,枪声如放鞭炮,子弹爆发的火光清晰可见。我们只能躲在楼上宿舍的窗口偷偷观望;所谓“老兵怕枪、新兵怕炮”,枪战已是短兵相接,所以老兵害怕;炮声轰烈,所以新兵害怕。对于我们这些经受二战战火洗礼的人来说,倒也不觉得怎么可怕。
由于戒严行动不便,物质也很缺乏,日日青菜、豆腐,老师们生活相当清苦,一天,四哥往新山公干,回程时顺便到菜市场买了5公斤螃蟹,一心计算着晚餐用姜碎、青葱、蛋花炒一味香辣螃蟹,为同事们解馋“打牙祭”。不料他在巴士车上打瞌睡,沿途搭客上车下车来往不停,他的座位靠近车门,螃蟹又绑得不牢,不知什么时候偷偷溜走、爬走了,回到拉美士时,一提网袋,只见3、4只小蟹在挣扎着要爬出来,只好吩咐校工拿去煮汤算了。
那时的火车班次也不准时。记得那年除夕,中午放学,我和四哥一起回家过年。到了火车站,眼看火车尚未到来,便到车站附近的咖啡店喝咖啡,解解渴。没想到刚喝两口,“呜!呜!”,火车来了,连忙放下茶杯,赶到车站去,一到月台,火车“呜!呜!”又开走了。不禁为之气结,只得改搭德士回家。可是在家里等候我们的父母看见从拉美士下来的火车到站时看不见我们非常焦急,倚门倚闾地盼望,直到下午6时才回到家,真是罪过罪过。
拉美士中华学校的刘守潜校长和善敦厚,太太也很温柔可亲,夫妇均在学校执教,同事们都友爱和睦,合作愉快,可惜是年刘校长太太因产后失血过多逝世,次年(1952年)刘校长任聘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办的“爱同学校”校长,四哥也被邀聘为教务主任,我因身怀六甲,父母不放心我离开家工作,不能随同他们前往新加坡,只得留在巴罗任教职。

(待续)

粉笔生涯35载细说从头(一)

——李秀霞回忆录
(2007年8月19日)

系列之(一):
1984年11月1日正式告老退休,离开服务35年的教育岗位。当时,心中起了个意念,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际遇、苦事、乐事、趣事、怪现象,全记录下来,既可暇时回味,又能与儿孙们分享,冀望后辈们养成刻苦耐劳的精神,并发挥坚忍不拔的斗志。可是自1979年开始至2004年,我的17个内外孙相继出世,于是含饴弄孙,不亦乐乎!这件事也就搁置了下来。
1994年外子不幸罹患肾病,每星期需洗肾三次。每次洗肾,从装、卸洗肾机,洗后等候打针,长达6小时之久,每次我都随侍在侧。过后,又因洗肾引起的并发症,如眼生白膜、视力衰退、心脏衰落、胃出血等病况,我们不得不四处给他寻找有关专科医生治疗,就这样,时常进出医院,无时得暇,直至1999年2月8日外子逝世,使我伤痛莫名,心力交瘁。
嗣后我也百病丛生,与病魔搏斗。2003年7月23日更在吉隆坡班底医院动过“心脏血管绕道手术”,元气大伤,体力日渐衰弱。儿女们鼓励我锻炼、活动脑筋,以免退化、痴呆,于是不揣谫陋,写下了“粉笔生涯35载细说从头”的回忆录。
说实在,我只是一个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一生中经历了“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建立新中国”、“马来亚英殖民统治”、“大马独立建国”的五个不同时代,各时代的社会背景,人民生活情况;思维倾向不同感受,在在都可记述。韶光易逝,数十年人事,瞬间已过。我如今白发皤然,夕阳迟暮,况且才疏学浅,记忆力尤差,当时情景,只能忆述于万一,聊当雪泥鸿爪,是为序。
(待续)